说到童年,你想到了什么?是在草地上奔跑还是在小河边嬉戏?是赤着脚玩泥巴还是用小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我们的童年萦绕着花草的芬芳、鸟儿的鸣叫,充满着野趣。然而,如今,钢筋混凝土建筑、电子媒介的充斥等,导致越来越多的幼儿患上了“自然缺失症”。“让幼儿亲近自然”“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成为幼儿教育界诸多人士的呼声。
本书由此出发探讨了以下内容:
……
【编辑推荐】
(1)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呈现充满自然元素的幼儿园室内外游戏环境。
(2)以创造性游戏为线,串起自然环境与幼儿教育,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亲近自然,形成生态伦理观。
(3)以学习为重,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户外创造性游戏中实现完整发展。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几乎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玩游戏。他们玩自己的手,玩自己的声音,甚至在任何地方玩任何事物。
动物和成人也玩游戏。游戏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有时,我们通过游戏来表达喜悦。有时,我们就是为了好玩!对许多动物而言,游戏能让幼崽练习捕猎和其他生存技能,在让幼崽逐渐掌握奔跑、平衡、获悉环境中的危险信号和获得食物等技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玩游戏是天性使然。但对儿童而言,游戏不仅可以用来打发时间,还有助于他们为未来生活中可能从事的工作和经历的事情做好准备。例如,他们成年以后可能在家庭和社区中担任的角色(如家长、教师、舞者、消防员,等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表达想法;与其他人以及自己的居住地建立良好的关系。事实上,儿童需要通过游戏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Stephens,2009)。
游戏还具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性功能,为儿童的身体、社会性、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机和练习的机会。当儿童有机会自由游戏时,他们就会测试自己身体能力的极限——能爬多高、能举多重、能扔多远、能跑多快?他们也会测试自己的勇气,逐渐建立自尊。在社会性方面,他们练习合作与分享、领导与协商、交朋友和为他人挺身而出。在认知方面,游戏有助于儿童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它帮助儿童进行探索、实验和发现。此外,游戏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也有益处。当儿童体验到愉快、团结友爱和成功时,他们就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并在充满变化与挑战的世界中拥有对生活的热情。毫无疑问,这些也有助于儿童在科学、数学、早期读写、社会学习和艺术等方面获得成功。
本书的重点是创造性游戏——对儿童而言迷人且有价值,但令某些成人烦恼的游戏。成人可能觉得,儿童玩创造性游戏只是在浪费时间。毕竟,给一个桶装满沙子再倒出来,然后再装满,儿童能从中学习什么呢?尤其是,他们一遍遍地重复这个过程,有什么意义呢?本书的内容将证明,儿童仅仅通过摆弄简单的材料就可以学到很多。
本书主要阐述了户外环境里的创造性游戏。以前,对大部分成人而言,对于“户外是儿童游戏的自然场地”这一观点的论证是多余的。在他们看来,户外就是游戏的场地。当儿童在室内变得焦躁不安,或者妨碍父母工作时,他们就会被要求“出去玩”。那时的儿童也根本不需要被成人哄骗着出去玩。他们在户外可以做太多的事情——探索河床、看(或追)蝴蝶和萤火虫、在树林里搭帐篷、在水桶里装石头、用树枝“建造花园”。这些都是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可以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让儿童解决问题和发挥想象力,并鼓励儿童进行冒险。这便是本书所提倡的游戏,被称为“创造性游戏”。
尽管创造性游戏可以且确实发生在几乎所有的环境中,但是近来的研究表明,户外自然环境能够增加创造性游戏的持续时间,提高创造性游戏的频率和质量(Bilton,2010;Elliott,2008)。户外自然游戏场地有树、草和其他多种植物,可以为儿童提供很多可操作的自然材料,比如石头、树叶和树枝。
人们之所以提倡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创造性游戏,是因为它为儿童、自然界和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益处。前文已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创造性游戏对儿童的益处,主要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帮助儿童获得学业成就。此外,它也有益于儿童的精神生活,因为亲近自然通常会引起人的惊奇感和敬畏感——甚至有时还有神圣和崇敬的感觉(Schein,2017)。就自然界而言,自然环境中的创造性游戏能够让幼儿深入地理解和感恩自然。这种理解与感恩将引导幼儿关心与保护自然(Orr,2004)。就社会而言,自然环境中的创造性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同理心、观点采择能力,促进儿童对生活的敏锐察觉,增进儿童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和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的了解(Mische & Harris,2008)。
本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形成关爱环境的伦理观。有些人可能认为,更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环境伦理观的方式是直接教学,但是早期教育和环境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与理论并不支持直接教学这种方式(Copple & Bredekamp,2009;NAAEE,2016)。
从早期教育的有关文献中,我们了解到,幼儿由内而外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是非感和责任感,而不是由外至内地接受外界传递给他们的知识与伦理道德观念。从环境教育的有关文献中,我们也了解到,环境管理根植于对自然的感恩和关爱。恐吓和命令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建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自然环境中的早期积极经历才能够促进儿童关爱环境(Chawla,2007,2009)。因此,本书有关创造性游戏的观点聚焦于户外环境,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机会。虽然有一章(第3章)致力于讨论室内环境,但其重点依然是通过与自然材料的直接互动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找到“把户外环境带进室内”的方法。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是一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还是一本关于环境教育的书。事实上,二者兼有,因为它致力于实现这两个学科的教育目标。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环境教育的重点是让儿童在自然环境里学习、为自然环境而学习、进行关于自然环境的学习、向自然环境学习以及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学习。这些重点体现了一种比自然教育的传统定义——“在环境里、为了环境和关于环境的教育”——更加宽泛的定义,它将自然环境本身看作教师。从自然环境中,我们知道了秩序和相互依存,知道多样性及其充实环境的方式,知道美与神秘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知道生死、适应性、互联性、模式和循环。从自然环境中,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是某种比我们自己更伟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并且我们依赖它。
第1章呈现了已有研究和理论对于儿童需要户外活动的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互动意义的论证。它探讨了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如何有益于幼儿(身体、情绪情感、认知、社会性、审美、心灵等)的整体发展,并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环境伦理观。本章还对创造性游戏和惊奇感进行了探讨。
第2章呈现了为幼儿设计户外自然游戏场所的创意与指导建议。设计时,需要考虑期望的教育效果和儿童户外游戏体验的质量。相关的主题聚焦于户外学习区的价值、多种多样的游戏区域和开放性材料。本章还阐述了自然环境场所的设计标准以及评价幼儿户外环境质量的检查表。
第4章讨论了在使幼儿的户外游戏具有创造性且富有意义方面,成人所发挥的作用。其重点在于,成人如何通过非指导性的、非命令式的方式支持儿童的游戏和学习活动。本章提供了有关成人在户外环境中促进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游戏和学习活动时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详细指导建议。
第6章提供了如何将环境作为一个综合背景来实现早期学习目标的建议。其中,列举的一些例子可以说明,成人在有意识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时如何做到以儿童为中心。本章也呈现了环境学习的框架,涉及以下领域:①社会性与情绪情感;②好奇与质疑;③环境理解能力;④环境认知能力;⑤责任感与关爱之情;⑥身体健康与发展。
第7章聚焦于通过自然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环保态度和积极的生态身份。本章介绍了“儿童早期可持续性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CEfS)一词,并讨论了为什么“可持续性”对幼儿而言是一个恰当的话题,重点阐述了与同理心、关爱和观点采择有关的倾向与态度。
第8章谈及了在让儿童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三个问题:①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在内;②促进跨文化的理解;③让所有人都更容易地接触自然。
后记部分呈现了一段简短的讨论,聚焦于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创造性游戏如何有益于创造更加和平的社会。文末还提供了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