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倾听儿童”是当下最具时代性的儿童观之一,那么马赛克方法就是这种儿童观从理念走向现实的“彩虹桥”。
马赛克方法是缘起于欧洲的一种儿童研究方法,它将儿童视为他们自身生活的专家、熟练的交流者、权利的持有者和意义的创造者,从儿童交流模式的多元化特点出发,综合运用观察、儿童拍照、图书制作、幼儿园之旅、魔毯、角色扮演、访谈等多种方式来聆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以更全面地描绘儿童及其生活世界的完整图景,并将其作为优化儿童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出发点。
【编辑推荐】
1.适合幼儿教师、家长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
2.经受了时间检验的实用性工具,有效整合多元方法,聆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有些主题在早期儿童政策和实践领域总是反复出现。质量就是这样一个主题,它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围绕质量问题进行的讨论中,儿童的视角已经成为人们界定早期教育质量的一种思路。由彼得·莫斯和艾伦·彭斯(Alan Pence)主编的《早期儿童服务质量评价》(Valu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Services,1994)是我碰到的第一本把儿童的视角作为质量论述的正式组成部分的书。这一观点被囊括在由丹麦社会学家奥利·兰斯泰德(Ole Langsted)撰写的那一章中。兰斯泰德认为,儿童是“他们自身生活事务的专家”(p.35)。
包含于本书中的最初研究,即1999—2000年的“倾听幼儿”项目,便源自这种儿童视角下的质量观,并导致了马赛克方法的开发。
自“倾听幼儿”项目的研究成果——《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于2001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们对马赛克方法进行了发展和调整。自从开展这项研究以来,人们已经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是必要的,它为我们思考早期教育中的关系、学习和环境质量做出了贡献。
运用马赛克方法,也为我们继续思考“置身此地是怎样的”提供了一种路径。在第一项研究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两项聚焦儿童对物质环境看法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关于儿童对游戏空间(Spaces to Play)的看法(Clark and Moss,2005);另一项研究关于儿童对生活空间(Living Spaces)的看法,在这项研究中,儿童参与了对早期空间的规划和评估(Clark,2010a)。近来,我们又通过和丹麦教师一起实施发展项目而有了新的收获,这个项目致力于发现在日常实践中倾听幼儿的新方式(见第四章)。第一版《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中描述的方法既可应用于幼儿研究,又可应用于幼儿教育。这两个目标在第三版中继续延续。在和丹麦教师合作开展的研究中,我们更详细地审视了在倾听3岁以下儿童的看法和经验时出现的具体问题。
因开展这些研究,我与学者、学生和实践者进行了大量对话。这些对话再次强调了明确马赛克方法背后的伦理原则非常重要。正如玛格丽特·卡尔(Margaret Carr)在本书第二版的前言中所评论的那样,“当和幼儿一起做研究时,不管采用何种交流模式或表征模式,主体性、易用性和真实性的伦理原则保持不变,这些伦理原则作为第一版的支柱,在这里作为核心内容依然保留”(Clark and Moss,2011)。这也促使我们在第三版中增加了有关倾听幼儿视角时的伦理问题的内容。
第三版是一个扩充版,它不仅把当初所做的两项研究——倾听幼儿研究和游戏空间研究——加工后纳入进来,还新加了两章。
第一章介绍了作为马赛克方法发展基础的倾听的框架。
第二章聚焦倾听幼儿研究,展示了我们如何首次使用马赛克方法对提供给幼儿和家庭的一套服务进行评价。
第三章描述了游戏空间研究,这一研究对马赛克方法进行了调整,使得一家早期教育机构能够围绕幼儿的视角改变户外环境。
第四章介绍了英国、挪威、丹麦和澳大利亚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灵活运用马赛克方法开展的四个个案研究。
第五章以讨论马赛克方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伦理问题和方法论问题来结束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