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万千教育官网
下载专区
·
首页
·
万千书架
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游戏
区域活动
幼儿心理
幼儿行为观察
家长工作
班级管理
一日活动
玩教具制作
教学技能
教育技能
专业成长
幼儿园园所管理
家庭教育
婴幼儿学习与照护
基础教育
班主任专业发展
班主任工作理念与方法
小学班主任
中学/中职班主任
学生品性
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师生心理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与咨询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理念与实践
教学理论与策略
课堂管理
教育教学心理
学科教学
小学学科教学
中学学科教学
中小学学科教学
人文教育
儿童哲学
哲学逻辑
教育名著
·
作者译者
作者
译者
·
书评推荐
·
资讯动态
活动信息
获奖资讯
·
关于我们
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新书上架
教育经典
畅销图书
人文素养
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游戏
区域活动
幼儿心理
幼儿行为观察
家长工作
班级管理
一日活动
玩教具制作
教学技能
教育技能
专业成长
幼儿园园所管理
家庭教育
婴幼儿学习与照护
基础教育
班主任专业发展
班主任工作理念与方法
小学班主任
中学/中职班主任
学生品性
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师生心理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与咨询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理念与实践
教学理论与策略
课堂管理
教育教学心理
学科教学
小学学科教学
中学学科教学
中小学学科教学
人文教育
儿童哲学
哲学逻辑
教育名著
作者
译者
活动信息
获奖资讯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
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
《给童年留白》的叙事篇,与胡华园长一起反思教育生活,与花草园一起陪伴和成就儿童
作者:胡华
定价:128.00
幼儿园/学前教育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推荐
著译者介绍
序言
目录
书摘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33636
装帧:平装
页码:708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内容简介
从大学教师到幼儿园园长,胡华园长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与老师们共同建构了一套带有中国文化印记、以儿童立场诠释生活与学习意义的生活化课程体系,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幼儿园打造成了植根于中国文化、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著名幼儿园。
本书记录了胡华园长从2006年至2020年对具体生活事件和教育的感悟,展现了她在专业及心灵方面的成长之路,呈现了“给童年留白”这一认识背后由繁入简的思想蜕变过程。
阅读本书,喜欢“花草园”以及生活化课程的同行,会更加完整地了解胡华园长是如何理解教育,如何认识教师发展,又是如何从倾听儿童走向关注儿童与文化的适切性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将回到教育发生的现场,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看”“听”和“感受”,并逐渐体悟到,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着的鲜活生动的过程!
推荐
作译者序
胡 华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
先后主持过教育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多个重大、重点课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宣传册》编写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幼儿园女园长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幼儿园名师培养工作室—胡华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已出版《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给童年留白—让孩子活在自然里的幼儿园》等多部著作。
序言
实践总有历史
1986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教书,教授《幼儿教育学》。2000年,我被调入中国儿童中心科研处,在那里短暂地工作了三年后,又被调入中华女子学院。当时,进入中华女子学院,我是有“私心”的,因为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创办一所我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了。
十几年过去了,这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上的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今天被更多的人称为“花草园”),经过积淀与蜕变,渐渐拥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2019年,我们撰写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系列丛书出版,不到一年就加印了多次,成为行业畅销书。
这两年,我一直在梳理自己这些年的思考,试图用文字记录并将其呈现出来,以便喜欢花草园和“生活化课程”的同行们能够更加完整地了解我们是如何理解教育的,如何认识教师发展的,又是如何从倾听儿童走向关注儿童与文化的适切性的。我想,这些思考是宝贵的,因为时间的沉积就是思想的积淀,文化的沉淀。
本书记录的是我在办园的十几年间的一些个人思考。这些文字起初在内部论坛上传播,之后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扩展到了手机端。所以,上册的大部分文字都是第一次出现。这十几年来,在儿童与成人、儿童立场和国家(文化)立场的两端之间,我和花草园一直都在寻找一种平衡。这个象征着教育理想的平衡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伴随教师专业成长、园本课程的成熟,这种既尊重儿童又尊重文化的动态平衡在这里被微妙地保持着。相比最后形成的具有花草园标签的独特园本课程成果——生活化课程,这一追求教育理想、实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真实过程也许更能打动人心。
本书以叙事研究的视角展开。因为个人的生活总是处于一定的时间维度之中,是一种在时间内展开的生命活动。在任何一个时代,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零星的主观记忆,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中,我们对生活和教育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的一种回应。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字观察到“我”的教育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对于过去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深描”,也成为“我”支配日后思考与行动的一种信念。
这些追溯中的文字也展现了生活化课程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第一,如何搁置前见,回到儿童视角,观察儿童如何思考这个世界。这本书里,我反复表达着对儿童的尊重。因为在生活化课程里,孩子的感受与经验是很重要的,只有我们将生命视为发展中的整体,才会了解人生每一阶段的特殊意义。因此,真正地读懂儿童应该是带有生命姿态的理解与共情的。第二,开始意识到儿童和文化是同源的。通过这十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读懂了儿童,也就读懂了文化。因为,儿童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缩影。第三,布鲁纳说,“文化形塑了心灵,也为心灵提供了一套工具箱,以此来建构我们的世界”。我们一直试图建构一个儿童的理想国,希望儿童在文化中自由地穿梭,以便形成更宽广的生命格局。
我是一个比较爱思考的人,也一直行走在寻找“我是谁”的路上。本书着眼于时间过程中的“我”对具体生活事件和教育的感悟,展现了“我”在专业及心灵方面的成长之路。这些内容,既是我写下的文字,也是花草园发展的历史性文字,更是花草园“生活化课程”形成过程中的一段宝贵记忆。十几年间,我写下了120多万字的思考。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其中的近50万字……当时的一些思考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那么完整,因为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花草园的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它更像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4年,幼儿园开始正式招生。那一时期,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人的自由表达成为可能。我也开始在网络上分享一些个人对工作以及生活的思考。2005年,幼儿园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开辟论坛供家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我开始在上面发表一些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与思考,内容零零散散,表达也很浅显。2010年,我们将论坛转化成每个人拥有独立空间的SNS1模式,幼儿园变成了一个可以交流的小世界。那一阶段,因为可以互动,我开始写自己对课程探索过程的一些深度思考。2014年,我们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一些教育思考与探索。时至今日,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和胡华名师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在业内均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一定意义上说,本书也是我的另一本书《给童年留白:让孩子活在自然里的幼儿园》的叙事篇,记录的是“给童年留白”这一认识背后由繁入简、由茂盛到清雅的思想蜕变过程。这里有思想的温度与颗粒度,你会读到“给童年留白”意境背后更为完整的思想脉络。
需要说明的是,我前面几年记录的文字甚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那时处于“求生存”阶段的我们很难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当时的真实状态,但就是这些感性的思考成为我们日后教育思考的活水源头;二是书写的本意在于“内观”,但向内求索并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给自己时间来学会表达心灵的语言。一旦心灵有了成长和呼吸的空间,表达就会越来越流畅。这也是越写到后面,文字越多的原因之一吧……
“叙事”是一种言说方式,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个人的历史,亦即有关自己生活的诸种叙事。正是这些故事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是什么,以及正在被引向何方。这些文字也是我开始将教育视为“意义之河”的一个确认过程。在书写过程中,我也开始认识到,教育的诗意与教育的深刻原本就是并存的。教育的诗意展示的是教育中的人诗意栖居的过程,意味着教育活动可以是自然的创造过程,展示的是教育者充沛的、向善的生命力量;而教育的深刻,展示的是教育过程中求真与追寻智慧的勇气与坚韧。
“自我”尽管常常会有所变化,但从一开始就与内心紧密相连,是内心等待着的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其实,写作过程就是将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新认识的过程。
非常鼓励教育探索者们写自己的文字,因为写作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不在于炫耀或给别人留下经验教训,而在于讲述的当下就发生着“自我的反思”与“自我的唤醒”。
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教育本身”,回到教育发生的现场,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和真实的态度“看”“听”“感受”。教育不再是空洞的理论、抽象的概念,而是实践着的、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动的过程。我就是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建构自己的教育信念的。
特别感谢郭国燕博士,在整理本书的过程中,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她都和我一起讨论,用第三者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这些我曾经写下的文字。在每一年的文字叙述之前,她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发我的思考,这才有了每一章内容之前的导读。她的加入不仅使本书具有了研究的气质,我的思想疆域在和她的交谈中也变得更加宽阔!
胡华
2021年初于花草园
目录
2006—2008年 | 心是万物的镜子
好书推荐
我看香港教育
玩,而不仅仅为了玩
从春寒突袭看教师的责任感
我们想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怎样的节日
文化的力量
美国人的生活成本
Enjoy
培养孩子的“钝感力”
教师的“自然情感”与“教育情感”
教师的个性与专业化成长
12月的工作计划
2009年 | 相信“相信的力量”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给我注入心灵力量的重要“他人”
职业和事业
孩子们的春游
华德福教育
关于上小学的一些事情
学会做一个有弹性的人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自己的节日
专家型教师——我们追求的教师成长方向
接纳比表扬更有价值
英国归来话教育
差异来自文化吗
我们愿意和什么样的家长合作
利他与利己
幼儿园的家长学校
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我们还能做多少
从世界上最完美的读书地方得到的一些办学启示
每一步最优与整体最优,你会选择哪个
和孩子们一起看《绿野仙踪》
让我们试着“平和”下来
沈金花——皮村同心实验学校年轻的校长
2010年 | 实践是思想的翅膀
电子时代的儿童该怎样游戏
我们该怎样表扬孩子
自然主义教育的新主张
做“生存者”还是“生活者”,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老师们一定有办法
孩子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另一种“自卑”
幼儿园里还能怎么玩
和孩子一起成长——学做成功父母
教师的自身需要与专业化发展
教育中的“自我化”与“去自我化”
马太效应与幼儿园的发展
今年,你闲暇了吗
2011年 |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
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
预约“惊喜”
孩子们的“畅游日”
家庭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阅读成为习惯——“阅读周”里的老师们
当阅读成为享受——“阅读周”里的孩子们
当阅读成为一种关系——“阅读周”里的家长们
我们想给儿童什么样的生活
“智”与“慧”
一花一世界
新学期的生成课程
直升机父母
成为一名拥有“P+A”特质的教师
什么样的孩子更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从正确到完善
不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人生
2012年 | 从生成课程到“有效课程”
父母的“解释风格”
孩子,什么事是你不能做的
我为什么担心教师流失
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
今年“六一”儿童节怎么过
花田野趣里的别样“六一”儿童节
守护童年——“六一”活动后记
幼儿园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教育的“国际化”
幼儿园——开端教育的选择之难
质素如洗
幼儿园环境——孩子们生活与学习的地方
幼儿园里的“有效课程”
流动的思想,喜悦的生活
知易行难
节日中的“文化”味道
2013年 | 在这里,幸福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第三种态度
新学期,一起成为内心“自由”的人
妨碍我们拥有真正自由的是大脑
孩子们的新学期
在这里,幸福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对儿童的几个看法
儿童——成人的老师
“好家长”,坏结果
“春游”后记
妈妈——温暖而柔软地触及孩子灵魂的力量
家庭中的“黄金时间”
我们在一起——“六一”儿童节
开放日的价值取向
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新学期,我们怎样看待变化
幼儿园的新课程——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
朴素是我内心的最高追求
源自道家文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儿童是怎样学习的
11月的新课程
新课程中的“持续性分享思维”
新课程——具有温暖质感的课程
新课程,让“孩子更像孩子,让爸爸更像爸爸,让妈妈更像妈妈”
新课程中的“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
有追求的教师才能成为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
新课程——每天都可体验到的“心灵美境”
新课程中的“元认知”能力
2014年 | 土地是万物生长之地,也是文化的大地
6月,神秘的探索
节气中的课程线索
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左手管理,右手信仰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幼儿园的《儿童宣言》
我们的2014
2015年 | 思想是我们的武器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片天地
新学期,我和老师们面对面
我们互为因果,没有谁比谁更高明
新课程的“三块基石”
乡村生活
具身认知理论与新课程探索
2016年 | 这一年开始,我们称自己为“花草园”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从“巴学园”到“花花草草幼儿园”
我们是同行者——与周菁博士的对话
技术在下,善良在上
观察儿童——教育的开始
五小时的户外游戏,会给儿童带来什么
教研的本质,是帮助教师建立哲学式思考
10月,从文化中寻求课程线索
重要的是,你得对儿童有兴趣
生活化课程的“N+1”个关键词
教研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7年 | 给童年留白
如何培养自信的中国儿童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
不喧哗,自有声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可是,你能听懂吗
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
教育,能赋予孩子多少灵性
生活化课程背后的哲学思考
至微至显,善作善成
对幼儿园各种关系的一些认识
从“世界排名第一”的芬兰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什么
如果有一天是“犯错日”
基于儿童视角与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里的《教师宣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天会更好
重建爱的庇护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
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2018年 |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奔跑者
建造儿童理想国
只有“用敬”才能赢得尊重
新教师成长守则
3月,恰好你来,恰好生活在
警惕幼儿园里的“宅童”
“游戏课程化”和“课程游戏化”是一回事吗
和儿童谈论哲学,其实一点也不枯燥
“赤子之心”的23个动人瞬间
幼儿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保持饥饿,保持愚钝
在自然里游戏才是入园适应的最好方式
生活化课程本质上是身、心、灵共舞的课程
金秋十月,你想来花草园看一看吗
心中有日月,身上自有光
生活化课程,一场从对话开始的课程探索
11月,自愿简单
回归儿童教育的原点,才能抵达理想教育的彼岸
做“最后一公里”的守望者
与“特色”相遇,才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待这份工作,希望你们是“长期主义者”
2019年 | 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
在教育中构建美好新世界
真正的女神,是那些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文化是生活化课程的根
有理想的教育人,有共同的梦想和困境
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我们的思与行
时间之上,风格永存
“六一”儿童节,我们将用自己的方式向“巴学园”致敬
教师教育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的形成
通过和孩子们“对话”,传递彼此精神世界的荣光
家园合作的本质
教育的勇气
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化
给家长的23条建议
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创造才是核心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为一个民族“护根”的事业
其实,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
再说教育者的责任
“深度学习”没你想得那么复杂,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深度学习”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什么是叶子、鲜花、树枝、果实,而不是戏剧、音乐、绘画
——让儿童的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2020年 | 教育者的社会责任
教育是一段“旅程”
当疫情来临时,幼教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
“更好的生活”与“更好的世界”,我们如何选择
风来风去,如何保持文化定力
课程改革,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打破全能自恋的幻象,才能走进儿童的世界
不要过于迷恋“理论逻辑”,教育智慧就藏在你的“实践逻辑”里
不能见面的日子,我们是如何“开”全园大会的
《儿童宣言》——期待孩子们的未来会更好
今天迫切需要的是有生命深度的教师
如何让教研活动深度发生
经历了这么多,我们依然选择“相信未来”
为孩子们创造儿童节的一种新体验
我们是如何将生活转化成“生活化课程”的
哪个幼儿园老师不想在夏天愉快地工作呢
六月里的童年
对儿童来说,什么是知识
高考作文题目与生活化课程
相信未来,才能创造未来——“云毕业典礼”上我的发言
我们可以将追求“智慧生活”视为一种勇气吗
是什么影响着幼儿教师工作中的幸福感
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摘要
五小时的户外游戏,会给儿童带来什么
2016年6月24日
6月,是幼儿园的“儿童活动月”。这个月,项目学习活动聚焦于花草园里,孩子们将开展一场“在丛林中学习”的新旅程。将花草园变成茂密的“丛林”,让孩子们可以整日穿梭于丛林之中,这有可能吗?心有多大,可能性就有多大!
本月,孩子们将开启每天5小时的户外多主题探索学习活动。花草园将变身为“丛林”,每个地方都将有教师和孩子们“安营扎寨”。
“丛林学习”计划一经提出,老师们就很兴奋,不过,同时也有些担忧。有的教师问:“孩子们真的能够自己完成学习吗?不打断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照料怎么进行?在户外,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会一直持续吗?孩子们在探索学习时,我们做些什么?”不管怎样,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就这样,“丛林学习”计划正式启动。
那么,“丛林学习”一周后,孩子们怎么看呢?
喜悦与满足
李昀:我想知道的关于大自然中的“为什么”有很多,有的答案妈妈知道,有的答案老师知道,有的答案在书里……反正我都能找到答案。
熙悦:我在大树下面和好朋友一起玩,感觉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子游:我特别开心,特别快乐。我做梦都在笑。
铭浚:在外面玩儿特别幸福,有树,有阳光,有水……还有我的好朋友们。
交往与合作
程泽:我觉得小朋友越来越喜欢我了,我害怕的时候,他们都跟我说“加油”。
泊安: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特别开心,之前我和多多是好朋友,现在我还交到了其他的好朋友。
君怡:我和小伙伴一起合作摆了石头阵,我们还一起玩了石头大赛!特别棒的感觉!
思考与探索
自发、自在的玩耍,与大人组织的活动不同,是孩子们学习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最基本模式。而且,他们热爱这个过程,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穆琪:我真的没想到,原来小鱼池里的喷泉是因为有电才能喷水。我找了于师傅打开开关,又关上开关验证了!下次,等小鱼池换水的时候,我就能看到鱼池下面的电线了!
如凝:一个上午,我都和大姮数池塘里有多少石头。我数了100块石头,我们用树叶记录。最后,我们组四个女孩子数出了鱼池里石头的数量。分享结果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听我们做报告,感觉真好!
夷陵:我觉得“神秘园”里有好多神奇的东西,就像蜗牛壳上的螺旋纹,感觉很有力量。
教师们的担忧还在吗?
田巍老师:之前,我还在担心孩子能不能自主学习,但是仅仅一周的时间我就感受到了儿童强大的学习愿望与力量。唯有和儿童共同学习,才是师幼最好的互动方式。
郭佳老师:一周的观察和探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应该放下心中过多的疑虑与保护意识。孩子们比我们想的更懂得怎么玩,怎么保护自己。
晁妍老师:孩子们不仅可以敏锐地发现问题,结构能力也特别强。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放空自己,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孩子们的问题。
张焱老师:这个月的“丛林学习”,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我要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行动之后,我的一些思考如下。
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不是一个医学名词,而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阐述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他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告诉公众,与自然断裂,不仅会让下一代失去对生命的体察,还会让人生病,因为人们失去了支撑内心的力量。
理查德·洛夫在他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写道:“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自然的接触。”书中引用的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和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就会受到影响,他们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的成长中有所缺失。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在接触、抵抗、认知的不断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不断的刺激会迫使它建立更强大的防御体系。人们对自然的需求,深深地铭刻在基因中。毕竟,人类与森林、山洞相伴了几百万年,而和楼宇、钢铁一起才不过千年而已。
自然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
3—5岁的孩子尤其专注于富有想象力的玩耍,他们处于想象力的巅峰,没有禁忌、压抑、恨意,毫无保留地向世界敞开自己。
“玩”就是孩子们在训练内在的自我,模仿周围的行为,尝试新的事物。成人常常觉得孩子们的“玩”非常“孩子气”,幼稚可笑,但它其实是孩子们应对未来现实挑战的演习,他们自己做出决定,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是强大而有力的学习者。这种由玩耍所驱动的探索欲望在儿童四五岁时达到最高峰值,而这一切只有借助大自然才能实现。
自然滋养儿童的灵性
对儿童来说,自然是蕴含着无数新奇和惊喜的宝藏。在自然中,一片落叶,一条小溪,一只蜗牛,一场细雨……都能将孩子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所以,我们看到在户外的孩子们喜悦、专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自然带来的美好并在其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甚至疗愈着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伤。
同时,自然也赋予了孩子们敏锐的感受能力,让他们观察到环境中他人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自然也需要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和全身心地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寂静的春天》一书的作者蕾切尔·卡森说过:“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儿童和自然的联结
儿童和大自然在一起的和谐度,远远超过成人。孩子们更愿意探索周围的环境,而成人倾向于利用周围的环境。“探索”意味着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地提出假设,想象新的可能性。当我们在一旁静静观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儿童与自然的联结是那么和谐、美好。
我相信,万物皆有灵性。自然是生动的、有力量的,孩子们也是鲜活而灵动的。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很难说是儿童影响了环境,还是环境造就了儿童。至少在“神秘园”里,自然赋予了儿童更多的灵性,儿童也赋予了自然更多的灵性;而自然的灵性与儿童的灵性交相辉映的时刻,才是最美的学习瞬间。
购书途径
/ 官方微店(包邮)
/ 京东
/ 当当
/ 天猫
读者互动
/ 下载专区
/ 读者荐书
/ 读者报错
友情链接
/
豆瓣读书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中国教育学会
/
中国心理学会
联系我们
TEL:010-65181109
Email:wanqianjiaoyu@126.com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万千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848
010—65181109
购买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