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中小学学科教学
-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与教学创意
了解和学习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的首选读本,一部技术与艺术合一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兵法
作者:余映潮
学科教学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32288
    装帧:平装
    页码:288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的修订版。它是国内著名特级教师、中语界著名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余映潮老师的代表作。
      余映潮老师在修订版《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与教学创意》一书中,从别出心裁研读课文、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六个方面,集中地阐述了他的中学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修订版结构更加完备,方法更加系统,教例更加丰富,紧跟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具有更突出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深受语文教师喜爱,无数读者对它不吝赞美之词:“教育思想的精华”“内容里的精华,真是字字珠玑”“书很实用,就像余老师本人一样,朴实无华,但很有见地,没有花架子!”“的确是一本技术与艺术合一的课堂教学兵法”……
      本书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必读的专业书籍之一。
  • 推荐

      这是一部用技术和艺术浇灌而成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兵法,是让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登堂入室的法宝。余映潮先生数十载心血凝聚的精华,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主张、方法、技巧,更是方向、路径、圭臬。愿此书中的主张如先生所想:走进千万个语文教师的课堂,优雅地造福于无数的学生。


    ——山东潍坊文华国际学校 刘湘玉

        


      阅读教学的根基深扎在教师的文本解读中,课堂指导的艺术流淌在教师的创意设计里,主体作用的发挥精彩在学生的充分活动内,知能素养的提升伴随于学生的丰厚积累—这是余映潮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亦是他的课堂魅力所在。

      品读此书,感动于余映潮老师的事业追求、人格境界与教学艺术;愿我们倾注全部热情,共创语文教学的辉煌。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 柳咏梅

        


      余映潮老师在本书中简明生动地概述了中学语文教师在读、写教学方面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全书高屋建瓴,角度新颖,视野开阔,例证丰美,让人切身感受到内容的系统性、问题的针对性、方法的实用性和论述的严谨缜密等鲜明特色。这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师进修用书!


    ——湖北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世发
  • 作译者序

    余映潮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湖北省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800余篇;出版了《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致语文教师》《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余映潮谈写作艺术》《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等20部专著。 

    其创建的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影响深广;其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 序言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2012年3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弹指一挥间,8年过去了。


    2020年的春天格外不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进行抗疫阻击战。已经进入74岁的我,在宅于家中的日子里,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细致的修订与补充,并更改书名为《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与教学创意》。


    这次修订,是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背景下进行的。在全书总体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删换了书中的绝大部分旧例,用比较大的篇幅新增了一些内容,如第一章的“提升古诗词鉴赏力”、第二章的“统编教材15篇课文的教学新创意”、第三章的“指导自读,实践学法”、第六章的“养成积累‘范文’资料的好习惯”等,意在给语文教师同人提供更多的实用教学资料。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主张,那就是:


    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来组织课堂读写训练活动。


    只有摆脱了“就课文教课文”“就课文内容问课文内容”的陈旧教学习惯,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提升。


    做追求教学质量的语文教师,就一定要懂得语文教学。


    最最基础的“懂”,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要懂得语文训练目标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要懂得,语文教材是用于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离开训练目标,任何语文课堂都只是在照本宣科。


    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36个单元,对阅读能力和文体阅读的训练点,安排了如下清晰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学习朗读,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汉语之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学习默读,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圈点勾画,理清作者思路;学做摘录,概括文章的中心;学习快速阅读,练习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习精读,字斟句酌,把握人物特征;学做批注,了解抒情方式;熟读精思,把握叙事角度,分清详略;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学习比较阅读,了解描写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习浏览,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八年级: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和个性;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诵读古诗文,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了解民俗,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诵读古诗文,积累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书信和演讲的特点;阅读游记,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诵读古诗文,积累经典语句。


    九年级: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意境,品味语言;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语言;学习诗歌,感受韵律,把握意象,理解诗人情感;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学会欣赏小说;诵读古诗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了解作者观点,提出看法,探讨疑难,尝试迁移运用;阅读戏剧作品,把握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诵读古诗文,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可谓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充分覆盖,周密安排:设若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背景知识不厚,教学能力不强,教学方法不力,只知道在烦琐的课堂提问中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无法落实上述各项训练目标,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2)要懂得深刻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课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课文教学资源,才能组织起真正的课堂训练活动。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仍然很难见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的好案例。


    怎样判断教师是在“教教材”?主要看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量越大,提问越细碎,“教教材”的痕迹就越重,教学方法就越陈旧;这就是所谓“碎问”式教学。


    而教师的“碎问”所引发的,就是学生的“碎答”。“碎问碎答”是阅读教学的顽固基因,也是无数语文教师的教学习惯。其流弊是浮于课文表层,零碎肤浅地解析课文内容。它大量耗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却难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及厚实的积累。


    怎样判断教师是在“利用教材”“用教材教”?主要看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所谓“课堂实践活动”,就是学生集体参与的朗读背诵、大意概说、故事复述、层次划分、语言品析、精段品读、手法欣赏、人物评说、内容探究、改写扩写等训练活动。


    “利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本质特点是,不着眼于单调地解析课文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用训练、读写技能训练和知识积累训练;在课堂训练中落实课程标准所说的“注重”:“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如《春》的“春花图”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它可以用于:朗读训练,背诵训练,概括训练,仿写训练,层次划分,字词品析,修辞手法赏析,映衬手法欣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析,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的分析,等等。假设有选择地整合上述训练角度来上一节课,一切的“碎问”在这些“用于”面前都会相形见绌。


    这些“用于”都是开展阅读活动的抓手,可以称为“课文教学资源”。


    变“碎问碎答”为“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有“课文教学资源”的意识。


    每篇课文中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即使课文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段,乃至一个句子,也都含有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教材、课文中能够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技能训练、方法养成、知识积累、情感熏陶的材料。一位语文教师,有了提取、整合课文教学资源的能力,就有可能在“利用教材”“利用课文”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提取、整合课文教学资源的方法是:分类集聚。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取出来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字音认读,字形书写,词义解释,动词连用的片段,量词丰富的片段,句式学用的片段,段式学用的片段,人物素描的片段,场景描写的片段,重要精美段落,课文文意把握,课文层次分析,课文语言赏析,表达手法欣赏,课中比较阅读,课文朗读与背诵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呈现,就可以利用其训练价值来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角度的有效训练了。


    语文教师要建立“课文教学资源”的教学理念,以此来提升自己教材研读的能力和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的能力。


    建立“教学资源”的理念,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从低端能力向高端能力发展的关键。在善于提取、整合、利用课文教学资源的教师的眼中,教材、课文中的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重要的是,因为减少了“碎问碎答”而增加了“实践活动”,学生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语文学科的教育。

     (3)要懂得讲究教学能力,追求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磨炼教学艺术。用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读写活动,是语文教师的真本领。


    从“教学”二字来看:创意优美、角度新颖、细节生动、手法巧妙、激趣益情、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设计技巧与教学技巧就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具有美感、富有情味、训练智能、省时高效的高层次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用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读写活动,其最简单的方法与角度是什么?


    ①运用“板块式”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是所有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第一反映。


    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思路设计:

    活动一:自读自讲—教师出示作家作品简介;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文注释自读自讲。
    活动二:朗读体味—教师分步训练学生习练朗读:读出欣然的味道,读出孤寂的味道,读出高兴的味道,读出陶醉的味道,读出深沉的感慨。
    活动三:读背积累—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背诵课文。
    活动四:选点品析—品析文中的写景美句,体会其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


    以上教学创意将一个课的教学大致上整合为四个教学板块,由此可知“板块式”思路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序,表现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的教学形态。


    ②运用“主问题”手法进行教学设计。


    提问精粹实在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第一反映。

    如《散步》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1. 给这篇美文再拟一个标题
     2. 用一个富有诗意的句子概说文章的内蕴
     3. 以“深情渗透在这一句”为话题品析文中美句
     4. 品析“这南方初春的田野”段的美感与作用
     5. 说说课文中的“波澜”
     6. 发现课文中的“照应”
     7. 品味课文末段的表达之美与优美含义
     8. 结合文意诠释“整个世界”的意味
     9. 微文写作:好美的一个家
     10. 朗读课文,力求读出课文的情味


    对于上述这些话题,学生并不能立即回答“是”或“不是”,每个话题或每个任务都需要在反复研读、认真揣摩课文内容之后才能进行阐释或表达。


    这就是“主问题”教学手法的运用。它有利于学生课堂上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真知。


    有了“板块式”思路对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规划”,有了“主问题”设计对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引领,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得到有质量的教学训练就不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够优雅地造福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笔者愿意与所有语文教师同人一起,做懂得语文教学的人,做站得稳讲台的人。


    余映潮
    2020年5月18日
    于武汉映日斋
  • 目录
    第一章 别出心裁研读课文
        1.章法的审美
        2.语言的品味
        3.探秘段式和句式的世界
        4.趣读
        5.深读文章的一个点
        6.多角度反复赏析
        7.表达技法的欣赏
        8.提升古诗词鉴赏力

    第二章 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
        1.什么是教学创意
        2.教学创意讲究“新”
        3.教学创意讲究“简”
        4.教学创意讲究“实”
        5.教学创意讲究“活”
        6.教学创意讲究“雅”
        7.教学创意讲究“趣”
        8.统编教材15篇课文的教学新创意

    第三章 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
        1.整体反复,多次品读
        2.文意把握,选点突破
        3.朗读为线,分层品析
        4.一文为主,多文联读
        5.巧妙穿插,增加厚度
        6.课文作文,以写带读
        7.化长为短,变难为易
        8.指导自读,实践学法

    第四章 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
        1.什么是教学思路
        2.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基本特点
        3.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设计角度
        4.板块式教学思路详案示例
        5.主问题的教学魅力
        6.主问题的设计技巧

    第五章 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
        1.课型设计技能
        2.能力训练技能
        3.语言教学技能
        4.活动组织技能
        5.手法运用技能
        6.朗读教学技能
        7.学法指导技能
        8.教案撰写技能
        9.语言表达技能

    第六章 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
        1.对文体的写作技法进行综合研究
        2.对不同的写作环节进行细致的指导
        3.设计有训练实效的作文详案
        4.创造灵动多姿的写作训练形式
        5.关注作文评点语的魅力
        6.养成积累“范文”资料的好习惯
  • 摘要
    8.提升古诗词鉴赏力

    对中国古诗词教学的高度重视,随着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而更加明朗地呈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真正作为一个“问题”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仍然是自我训练,根据一定的规律、一定的方法来训练自己的鉴赏能力。
    这里讲一下赏析古诗词的几种规律、方法及要求。

     (1)整体概析
    对于一首诗词,大致可分三个层次进行品读欣赏:第一层,描述全诗词的大意;第二层,对这首诗词进行有序的内容解说;第三层,对此诗词的表达艺术进行简明的赏析。如: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此诗写诗人王维在幽深茂密的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的隐居生活及其清雅情趣。
    诗的前两句写“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全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有实有虚,手法生动,诗中有画;人与物浑然一体,营造出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2)句意阐释
    这种阐释也需要分层进行。如对绝句的内容解说,可以运用“第一句怎样,第二句怎样,第三、四句如何”的思维方式,也可运用“前两句如何、后两句怎样”的思路,还可用“第一层、第二层”的解说方式。对律诗的解说,可以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层次进行。对词的解说,可按“上阕、下阕”的顺序进行。如: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赏析:“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曾被赞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感情丰富深刻。
    第一句,大笔勾勒,概括描述了从秦汉时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景象。慨叹此地汉关,秦时明月,一直如此;岁月流逝而征战未断、边患依然。
    第二句,有触景生情之意味,叹息征程辽远,征人难还;戍边将士远征万里塞外,无法回归故乡,有多少男儿战死沙场。
    第三、四句,笔锋一转,企盼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来戍守边关,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语言平易但铿锵有力,篇幅精短却主旨雄浑;气势豪迈,一气呵成,洋溢着深切的爱国激情。

     (3)特点评说
    对古诗词可多角度地进行赏析,如评说内容特点、情感特点、风格特点、写法特点和语言特点等;也可进行视点比较集中的品析,如品析语言特点、风格特点等。如: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赏析:《敕勒歌》是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人们热爱家乡的深情。全诗的特点之一是“壮丽”;生动描画出壮阔、生机勃勃的大草原全景图,形象地展现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图景。诗的起笔点示了草原的背景;次句运用比喻,概写了草原恢宏的天际和辽阔的原野;第三句描述的是天野相接、一望无际、辽远壮阔的地域景象。最后一句勾勒出一幅水草繁茂、牛羊成群、富有动感的美好画面。全诗境界开阔,雄健质朴,格调高远,浑然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4)名句点评
     对古诗词一般分两个层次进行评析:先简说一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再重点评析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如:
    使 至 塞 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流传千古。欣赏这首诗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许多文章都是就这个名句而展开细致的分析与鉴赏。叶圣陶先生的品析就是一例:
    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摘自:叶至善.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字词品析
    这是指重点品味赏析古诗词中运用字词精美得当、别出心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注意阐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如: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这首诗的炼字炼句堪称经典。特别是单音节字词的表现力,让人赞叹。 如,“低”,表现了视野的开阔;“早”,写欣欣向荣、初春来到;“争”,表现春鸟的快乐、鸟语的喧闹;“暖”,写阳光,表现大地回春;“新”,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啄”,描写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情形;“乱”,写花的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迷”,写花多花美,美不胜收、应接不暇;“没”,有画面感、分寸感;“爱”,表现了喜爱之情、陶醉之情。

     (6)知识解说
    这是指结合诗词的内容、情境、语境及手法,提炼、提取并阐释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对于诗词中的知识,也可以进行分类介绍。如: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我们可以像这样来细细阐释《清明》诗中所蕴含的知识点。
    文化知识:清明节的来历与故事,杏花村的文化意义。
    文章知识:诗中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以及顺叙的手法、起承转合的结构、抑扬有致的情感波澜。
    表达艺术:诗中的意象、画面暗写人物心情,寓情于景的首句、余味悠长且诗味浓郁的末句 。
    趣味知识:《清明》一诗的丰富变体与变式。

     (7)专项赏析
    这是指对诗词中的某种艺术手法进行专门、专项的品读鉴赏。如《水调歌头》的写“月”艺术。
    苏轼《水调歌头》作于1076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太守,弟弟苏辙在任齐州,兄弟之间已有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作者望月思亲,醉中抒情,赋词放歌,遂有此作。
    这首词上阕问天,抒发奇想;下阕怀人,感念人生,咏月怀人。它是“中秋词”里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词中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起伏变化,在抑扬之中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现在让我们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体味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先看这首词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秋”二字,暗点明月,大醉之中,怀想、惆怅的心情自然显现。
    再看其上阕,把酒问月,想象丰富。先有“把酒问青天”的醉问,表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以及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出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飞天之梦。然而真的要飘然成仙,“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于是就有了“何似在人间”的深沉感喟。飞天探月的随想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里是一次明显的情感起伏变化。
    这首词的下阕,化景为情,议论抒怀。词中有月景的描绘,“照无眠”三个字写出了词人的情思;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对月之问,表达了对亲人不能团聚的叹惋;但随即就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思,这里又漾起一次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最后,词人高扬一笔,于是就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愿。
    《水调歌头》以月为主线,将景、情、理融会贯通。作者通篇咏月,绘月成景,由月生情,以月明理,咏月寄意;全词构思奇特,意境优美,笔调起伏,情味厚重;其深长的意味力透纸背。

     
     (8)综合鉴赏
    这是指对诗词进行角度比较多、内容比较细、阐释比较深的综合赏析,就像唐诗赏析词典、宋词鉴赏词典那样的写法。如: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汉乐府诗、五言诗、叙事诗。它描述了一位背井离乡从军在外数十年的老兵回到故里时“归来无家”的情景,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在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的苦痛。
    这首诗用语通俗,读起来感觉平白朴实。但是品析起来却会觉得内涵深沉,技法纯熟,具有深沉的表现力。
    ①漫长的时空,短暂的瞬间。
    整首诗只有80个字,却写了一位孤苦老兵65年的生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的是漫长的时空。其中的“空白”能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兵的从军,征程中的军旅生活,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出生入死,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漫长的时空,短暂的瞬间,包容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详略之妙、虚实之妙、剪裁之妙。
    ②宏大的背景,渺小的场景。
    汉代长期拓边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这就是它的宏大背景。
    这种宏大背景却是通过渺小的场景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老兵的“家”。老兵回家,本身就很悲凉,但更可悲的是,他的家远望却是“松柏冢累累”,近看则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里没有杨柳,只有松柏;没有家人,只有坟茔;没有人迹,只有鸟兽;没有作物,只有野谷;没有亲人的声音,只有死亡的寂静。
    宏大的背景,渺小的场景;有家的景愿,无家的现实;逝去的亲人,幸存的老兵;打仗的活着回来,在家的全部死去;曾经熟悉的故乡,如此陌生的家园;极其微型的篇幅,非常巨大的容量—这就是本诗深沉的叙事技巧,有着美妙的表达角度。
    ③平凡的字词,精美的表达。
    《十五从军征》所有的字眼都平淡无奇,却有着惊人的表现力。如: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两相对照,形成反差,突现老兵离家时间之久远;“从军征”与“始得归”虚实相映,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老兵的生活,为老兵的故事铺设了厚重的事实背景。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是一种侧面描写手法:“松柏”用得好,常青的只是坟茔累累的墓地,生机之下是一片死亡的景象;“累累”用得好,遍地坟墓,渲染了悲伤的景象,揭示了人民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用最常见的生活情景来表现最不可思议的生活现实,粗谷野菜,难以下咽,老兵思念那些再也见不着的亲人,更是难以抑制心头的悲伤。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泪”字用得极有分量。“归”来的结果只是见到累累的坟头、荒芜的庭院和野兔野鸡野谷野菜;所有的悲怆,全用无声的“泪”来表现。诗歌到此,没有抒情,没有议论,留下的是一个永远定格的艺术形象,是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
    我们还可以运用“双篇比读法”“横向联系法”“专人作品赏析法”“唐诗素描法”等进行古诗词品析、鉴赏。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