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教学技能
-
小小艺术家:学前儿童美术探索活动(全彩)
图文并茂;运用瑞吉欧理念,开展幼儿园开放性美术活动,倾听和支架儿童的“艺术语言”
作者:(美)安·佩洛(Ann Pelo)
译者:于开莲
学前教育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38853
    装帧:平装
    页码:272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活动之一,也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表达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对儿童立场的强调,人们开始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儿童的学,从关注千篇一律的模仿转向关注开放性美术活动,从关注儿童的美术创作成果转向关注儿童的美术探究过程。
    本书受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启发撰写而成,图文并茂,为幼儿教师指导儿童的美术探索活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本书上编介绍了幼儿园美术室探索活动的基本原则,通过15个案例呈现了如何指导儿童探索各种艺术媒介,分析了儿童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进行交流和批判性思考;下编则从美术室走进班级,聚焦于如何运用美术活动培养探究文化,并以一个树叶生命周期的长期探索活动为例进行了具体阐释。
    每一个儿童都是“小小艺术家”,愿每一个成人都能在与儿童的共同探索中,在观察、记录和倾听儿童的过程中,感受艺术语言的魅力和儿童强大的学习力!
  • 推荐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安·佩洛 (Ann Pelo) 美国普渡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博士;从事幼儿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探究式教学、教学领导力等;目前致力于为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幼儿园教师和园长提供咨询服务。


    译者简介
    于开莲 教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评价、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曾主持、参与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在《心理科学》《学前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5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和译著5部。
  • 序言

    运用新的视角理解“艺术”


    人们对“艺术”一词有多种理解。通常,人们用艺术来表示静态的物体或作品,例如,画作、雕塑、乐谱、诗歌、戏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艺术是精巧的、美丽的、具有启发性的、引人注目的,或引人入胜的作品。有时,幼儿教师使用“艺术”一词来表示幼儿自发探索颜色和质感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通常是开放性的且又乱又脏,很少有教师的指导或参与。有时,幼儿教师将艺术看作事先计划好的制作活动,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儿童掌握一个个独立的技能与学科知识,例如,精细动作技能(通过使用剪刀或者糨糊)、辨别颜色的能力,等等。但是,当我们探索自己作为教师的新的可能性,以及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儿童的能力时,我们可以将艺术理解为儿童与一系列材料进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感性的、富有反思性的、创造性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相互关联的和极富表现力的。


    维·韦基(Vea Vecchi)是一位艺术家,也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幼儿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她与洛里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在瑞吉欧的学校里合作创建了第一批艺术工作室,并且与马拉古齐及其他同事一起研究表达性艺术在儿童及教师生活中的意义。她在著作《瑞吉欧·艾米利亚的艺术与创造力》(Art and Creativity in Reggio Emilia)中写道,艺术和美学“处于边界地带……在理性与想象之间、认知与表达之间”(2010,6)。艺术和美学是“一种对我们所做的事情关心和关注的态度,是对意义的渴望;是好奇与怀疑;是冷漠、疏忽、顺从以及缺乏参与与感受的对立面”。


    韦基以一种动态的、让人浮想联翩的方式界定艺术。艺术可以是思考、感受、想象、联系和表达的方式,也可以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教室里,我们将艺术作为我们参与生活、参与这个神秘的世界、参与由不同人士(提问者、惊叹者、感受者、深思者和梦想者)组成的共同体的一种方式。艺术既呼唤又表达了生活中这种参与的复杂性。


    这样理解艺术和美学,肯定会减轻一些幼儿教师的压力。这些幼儿教师常说:“我不是艺术家。我不能带领孩子开展艺术活动,因为我不懂艺术技巧,也不具备运用艺术工具的专门技能。”其实,我们不必成为技巧大师或艺术家。我们只要全身心地与孩子们一起参与就行了。我们要仔细观察,关注细节,留意我们所留意到的,不断提出问题和挑战,采取新的视角;同时,也要探索自己的情绪,反思自己的想法,不断沟通与倾听。


    在接触各种艺术媒介和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探索颜色、质感、动作、线条以及空间构图的美感,并获得感官体验。我们一起学习仔细观察和辨别细微的差别,有目的地运动,并跟随自己的直觉。我们也一起学习如何在感官探索游戏中获得乐趣。当我们与儿童越来越熟练自如地运用这些艺术媒介时,我们就能够利用这些艺术媒介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理解、情感和问题。反过来,熟练掌握各种艺术语言也让我们开启了各种新的可能性,比如,与儿童进行协作与对话,采取新的视角,加深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运用艺术语言的过程中,儿童以富有想象力和相互关联的方式与世界对话,谈论世间万物。他们运用艺术语言建构意义与理解,参与人与人之间关于思想、经验和情感的对话,而这种参与促使他们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期望和进行评论。当儿童运用艺术语言时,他们就是知识的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正是这样的生成性,让儿童能够享有充分的尊严。


    这种对艺术及其在幼儿园中的地位的新认识,挑战了当前以学习标准为导向、与评估相关联的教学潮流,即教师开展事先设计好的活动,目的是教儿童掌握一个个独立的技能与学科知识。当前,在幼儿教育领域,人们正热烈地讨论在幼儿教育机构中强调评估的益处与风险,这种讨论很有必要。在这里我不想回顾、评说这一讨论,只想简单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当幼儿教育工作者把艺术置于韦基所说的“理性与想象……认知与表达”相互交融的边界地带时,我们就能为儿童创造更具实质性、更有意义且更复杂的学习机会,而这些学习机会是远非评估标准所能轻松测量到的(2010,6)。评估聚焦于去情境化的技能与结果,要对照规范性标准来测量儿童的学习,对照儿童学业学习或发展进程的常模来评估儿童。相反,艺术语言激励儿童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复杂的表达,把多方面知识与疑问整合起来。因此,积极地使用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和探究,可以培养和强化儿童的重要学习品质,如坚持、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灵活性。此外,它还能促进儿童对空间关系与物理概念、视角与比例的理解,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比如精细运动的灵活性。这样的学习植根于广阔又复杂的情境,生发于儿童对意义与理解的追求之中。


    撰写本书时,我没有阐述如何让美术室的探索活动和艺术探究实践适用于现在普遍应用的评估工具,如课堂评估评分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和环境评定量表(Environment Rating Scales,ERS)。我认为,儿童通过艺术活动所表达的观点、想法、情感、经验和直觉绝不能因测量而被低估或大打折扣。儿童为成人理解世界的运转、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伦理道德、故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超人类世界的驱动力等都做出了独特且必要的贡献——这些贡献也绝不能因评估而被浪费掉。用小学二年级教师安吉·沙利文的话来说,我不愿去追求所谓限定标准中“最高层次的最佳实践”。相反,我更愿意与老师们站在一起,采用广泛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儿童互动,正确地看待评估,把评估当作一种倾向之需而非仅仅是教学实践的基石。


    在早期教育领域中,艺术有多种作用。但是,被当作一种评估方式并不是艺术要发挥的作用。以下是雕塑家、画家玛丽·弗兰克(Mary Frank,2007)对艺术作用的阐述。思考一下,她的哪些语言能让你产生共鸣?艺术有众多作用:


    抚慰死者,唤醒生者;了解季节变化、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感受色彩和形状的力量,弥补未说出口的对集体的渴望;给予勇气,用心,敢于冒险,从不畏惧脆弱或荒谬;收获快乐。



    从你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书的很多观点是我在希尔托普儿童中心担任指导教师期间萌生的。在希尔托普儿童中心,我们的教学受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幼儿教育的启发,强调儿童的“一百种语言”,鼓励儿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经验、观察、感受和思想。


    20世纪90年代初,我和同事们开始研究瑞吉欧·艾米利亚幼儿教育。那时,我们正在开展传统的主题式课程,同时高瞻教育方案也已经广泛流传。在某天的员工会议上,我们观看了一部名为《制作狮子画像》(To Make a Portrait of a Lion)的录像。该录像追踪记录了瑞吉欧学校的儿童为小镇广场上的大理石狮子制作画像的全过程。它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让我们的思想开始动摇、产生好奇;它呈现了一种全身心地思考及融入儿童的方式,展现了以观察和研究儿童的理解及问题为基础而非教师预设的课程和活动计划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我们渴望更多地了解这种具有回应性同时又很严谨的教学方法。


    于是,我们开启了一次变革之旅。最初,我们儿童中心只有少数几位教师尝试了瑞吉欧的做法,最后整个儿童中心都加入了进来。我们朝着一种比我们长期以来依赖的预设主题和活动更具回应性、流畅性、挑战性、智慧的教学方法迈进。我们希望接纳老师和孩子们的艺术语言—— 一种激发我们不断钻研教学的力量。我们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有经验的艺术教师。我们跌跌撞撞但信念坚定地一点点摸索,最终开展了由艺术语言支撑的合作探究实践,尽管我们刚开始使用艺术语言时有些迟疑不决,充满了不确定感,甚至有点害羞。


    我们的儿童中心与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校不一样。他们的每栋教学楼里都有大型的美术室,同时每间教室里都有美术区。美术室的环境相当美丽,以至于我去参观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此外,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校还聘请了专职的艺术教师,他们既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工作者,也是孩子们的老师。孩子们完全沉醉在绘画、涂画、雕塑及写作的氛围中,表达和反思他们对周围世界以及彼此的探索、发现。


    然而,希尔托普儿童中心只有临时的美术室,也没有聘请艺术教师。大多数美术室没有水槽,空间狭小。美术室具有双重功能,它同时是孩子们吃饭和午睡的地方。这样的空间环境和美国大多数托幼机构一样——最初都不是专门为幼儿设计的,而是由教堂的地下室、小学或办公大楼改造而成。所以,作为一所全日制托幼机构,我们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尽管我们的儿童中心十分简陋,但是我们仍然希望建立一个由儿童、家长及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大家一起合作开展探究、快乐游戏。我们希望感受美和获得充分的感官体验,希望运用艺术手段激发儿童探究,将美融入生活。我们也希望继续探索如何实现我们的价值观、信念,如何履行我们的义务。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犯过错误,收获过满足,经历了反思、合作,也庆祝过成功,最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将艺术语言融入日常教学。这一点,你也可以做到。


    以下是开展自我反思与研究的过程。当你开启了实践探索之旅时,你将发现这一过程非常有用。它改编自我与玛吉·卡特(Margie Carter)、德布·柯蒂斯(Deb Curtis)共同开发的“反思与探究的思维镜头”。



    反思与探究的思维镜头

    敞开心扉,认识自己
    艺术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艺术曾经感动或激励过你吗?
    你在童年有艺术创作的经历吗?你那时认为自己是“艺术家”吗?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想法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你在生活中发挥过创造力吗?有过创造美并尊重美的经历吗?
    你希望你所教的孩子有哪些艺术经验?你希望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艺术语言的能力有什么看法?
    当你考虑邀请孩子们学习和使用艺术语言时,作为成人,你的脑海中会闪现哪些观点?(例如,标准、健康与安全、时间、学习目标)
    这些观点会使你感到好奇,渴望学习更多,并愿意尝试一下这种方法吗?

    站在儿童的角度看
    观察孩子们作画。他们选择画什么?他们的作品包含哪些细节?当他们画画时,什么让他们感到很受挫?什么激励他们坚持画下去?作画时,他们有没有讲一些与绘画相关的故事?
    留意孩子们在作画时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某个孩子的画会不会启发其他孩子产生创作灵感?他们会不会指出彼此画作中的错误,并建议对方应该怎么画?
    倾听孩子们如何谈论彼此是不是艺术家。他们有没有把某个儿童称为“画画能手”,即知道只有掌握某种技能和知识才能成为艺术家?
    你认为,儿童在使用艺术媒介和材料时遇到了哪些障碍?哪些支持策略有助于他们跨越这些障碍?

    检查环境
    你目前的班级环境设计在哪些方面支持或妨碍了儿童对艺术媒介的使用?
    哪些美术材料可以一直供儿童使用?材料的组织和摆放是否向孩子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即他们可以随时、有目的地使用这些材料?
    你会对储物架上艺术材料的摆放方式做出哪些调整?例如,把记号笔、彩色铅笔和蜡笔按颜色分类;添加自然物,如树叶、树枝和种子荚等;摆放各种不同尺寸的画笔,等等。孩子们对这些调整有什么反应?
    目前,你的班级活动计划表中的哪些时间可以让孩子们使用艺术媒介?儿童是自己独立探索还是在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使用它们?对此,你想如何改变?
    如果你已经开始将艺术区称为“艺术工作室”,那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称谓上的改变?称谓上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你的想法,比如,属于该空间的物品有哪些?应该在这个空间进行哪些活动?

    与他人合作以扩展视角
    你的同事如何看待艺术的作用和可能性?
    当你的同事为孩子们提供艺术媒介和材料时,他们会获得哪些启发?
    家长是怎样看待艺术的作用和可能性的?在孩子熟练掌握艺术语言方面,他们有什么样的期望和价值观?

    反思并采取行动
    关于艺术语言的学习,你形成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想实现什么样的意图或者目标?
    如何运用艺术媒介和材料来表征你所看到的、想知道的和理解到的一切?当你画出幼儿搭的积木建筑时,画出表演游戏中的人物形象时,或者描绘孩子们是如何把一团橡皮泥变成各种形状时,你了解了艺术语言的哪些可能性和挑战?
    如果你不是以制作出某种成品为导向地指导孩子们开展美术活动,而是为他们提供一种艺术媒介来让他们自己探索,例如,按照水彩画那章的建议为他们提供水彩画颜料,那么将会发生什么?孩子们会发生什么?作为教师的你会发生什么?
    你将如何继续了解孩子们的艺术语言能力?
    你将如何与儿童家长合作来促进艺术语言的教学实践?
    ……
  • 目录
    上编 美术室的探索活动

    第1章 美术室探索活动的基本原则
     空间
     材料、媒介和过程
     延伸活动
     纪录
     探究开始

    第2章 探索质感与运动方式
     手指画
     画架画

    第3章 探索颜色
     黑色和白色颜料
     蛋彩画颜料
     水彩画颜料
     油画棒和色粉笔

    第4章 三维立体媒介
     黏土
     废旧材料和开放性材料

    金属丝 128

    第5章 具象画
     静物画
     自画像
     壁画

    下编 艺术:从美术室走进班级

    第6章 运用艺术培养探究文化
     如何培养探究文化
     将艺术作为探究工具
     将艺术作为思维工具的班级日常教育实践

    第7章 运用艺术开展长期研究
     开展长期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8章 关于树叶的长期研究
     为什么树叶会变色
     画树叶
     在社区进行研究
     树叶的结构:绘画活动
     树叶的结构:黏土拓印活动
     树叶的结构:金属丝
     树叶的情感
     树叶的生命周期
     通过节日聚会保持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
     研究春天
     重新审视树叶的生命周期
     为什么树叶会变色
     用自己的方式开展研究

    术语表
    参考文献
  • 摘要
    将艺术作为探究工具

    在制订下一步计划时,我们往往会考虑艺术本身。儿童可以利用自己已熟练掌握的各种艺术语言向自己及其他人表达想法,建构新的理解,发掘新的问题。

    乔治·福曼(George Forman)这样写道:“艺术是对经验的解释……它能帮我们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因此,艺术是思维的工具”(1996,56,58)。一名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奥帕尔公立特许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说了一段话,强有力地说明了艺术是怎样成为思维工具的。该学校的教师研究者在博客中引用了这段话(Karlsen,2015):

    当你有了一个想法时,加深这一想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把它变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或文字语言。这就像翻译,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翻译不出来,就没有人能分享你的奇思妙想。被翻译出来的想法可以帮助其他人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

    在你通过文字或材料表达你的想法之前,你知道它就在那儿,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或者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当你把你的想法转换成某种可以说或看或别人可以理解的形式时,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了。这不仅是一种适用于他人的理解方式,也适用于你自己。你可以认为你理解了一些东西,但当你把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你会理解得更多,并发现它实际上与你最初的想法相比大相径庭。

    这就是我们邀请儿童运用艺术媒介来探究时所需要努力达成的,即翻译行为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清晰和明确。线条、颜色、纹理、形状,涂料、黏土、金属丝、木炭、蜡笔、木材,以及摄影、诗歌、戏剧、音乐等,提供了一种让儿童的思维变得可见的方式。儿童可以通过这些语言,交流、碰撞彼此的观点,并最终达成共识。同时,它们也是儿童交流情感、问题、想象、经历和梦想的语言。

    艺术作为思维工具,可以让儿童: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使其可见;
    采纳新的观点;
    表达和探索情绪;
    研究物理特性;
    加深他们之间的关系。
    运用艺术表达思想

    与成人一样,儿童的想法通常也是笼统的、模糊的,很难完全明确或清楚地表达出来。有时,他们的活动受直觉和本能驱动,从不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进行太多思考,只是做而已。但他们能够通过描画、涂色、泥塑以及建构活动表达想法,澄清观点,思考具体细节,解决矛盾的地方。同时,当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其他儿童及成人可以明白他的想法,并能够和他一起思考其中的细微差别、复杂性、分歧及不协调的地方。

    阿伦在玩圆柱体玩具,玩的时候按高矮顺序依次摆放。他玩得很投入,玩了很长时间,还想出一套玩游戏的步骤:首先将圆柱一一摆好,接下来把手放在圆柱上面,检验摆放得对不对,感受一下哪里不合适并做出调整,然后再把手放在圆柱上面感受摆放得对不对……经过不断努力,阿伦把圆柱从最小到最大依次摆好。他开怀大笑,别提有多高兴了。

    为了表现他在排列积木时的思考过程,也为了使他的直觉思维转化成有意识的理解,我让阿伦把排列过程画下来。于是,他马上开始画。但让我吃惊的是,他画了一些逐步增大的圆圈,每个圆圈都比前一个大(我以为他会画越来越长的线,用线来表现这种变化),以此表现不断增大的圆柱积木。在画中,阿伦用圆圈作为符号,表达他对序列中积木依次变大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他对圆柱序列的直觉、经验性理解逐渐发展成对大小和顺序的有意识理解。

    运用艺术吸纳新观点

    别人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对同种经验,别人有什么样的感觉?是更小还是更大?这些都很抽象,很难想象。但我们可以让儿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绘画、涂色、泥塑或者建构,通过这种方式,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妮科尔在地上捉蚂蚁,把它们放在桶里,并打算晚上给它们建个家。我想请她站在蚂蚁的立场上看待这种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自由宽敞的土地进入狭窄的红色塑料桶里。

    我问妮科尔:“你认为,蚂蚁从哪里来?”

    妮科尔说道:“蚂蚁在洞里谈话呢。它们如果听见外面大吵大闹,就不会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安静!它们如果看见我们,就会害怕,不出来。我趁一只蚂蚁不注意,一下捉住了它!我比它快一点,所以捉住它了。”

    “啊!”我说:“蚂蚁洞里有什么?”

    妮科尔耸了耸肩,说:“不知道,也许是它们家里人吧?”

    我给妮科尔拿了画板和铅笔,对她说:“洞里有什么?能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吗?”

    妮科尔点点头,开始画。她一边画一边想象蚂蚁的生活:“它们是一个家庭,相互聊天,还给孩子喂吃的。”

    “蚂蚁的家在洞里,”我又说了一遍,“家里有孩子,给孩子喂吃的。洞里还有别的吗?”

    妮科尔又在画板上翻开一张纸,继续画:“在家里,有食物、一张桌子、一张床和一把椅子。”

    我看着妮科尔的画,对她说:“我明白了,蚂蚁的家在洞里,洞里还有家具。”

    妮科尔研究了一会儿自己的画,然后看着塑料桶说:“这里有15只蚂蚁,不止一个家庭,是很多家庭。它们都住在洞里,共用一个屋子。有些蚂蚁没那么快出来,因为它们在商量出来看看外面都有什么,想找到桶里的家人。”

    针对妮科尔的想法,我问她:“洞里的蚂蚁想在桶里找到自己的家人,桶里的这些蚂蚁会怎样呢?”

    妮科尔回答说:“它们想从桶里出去,回到自己的家!我打算把它们送回家。”

    妮科尔把桶挪到靠近裂缝的地方,然后把桶放倒:“蚂蚁,回家吧!我会帮助他们,让他们回家!”

    妮科尔开始努力地站在蚂蚁的立场上想问题,这对她来说是相当抽象的任务。所以,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她把蚂蚁放生,压制她对蚂蚁的好奇心。我也不想上一堂关于蚂蚁洞穴和社会群体的科学课,相反,让她站在蚂蚁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此支持她对蚂蚁的兴趣。我让她画蚂蚁,帮助她深入地了解蚂蚁的生活,并从桶的内部和上方分别进行观察。这一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她与蚂蚁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她对自己作为善良并富有同情心的人的自我意识。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