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幼儿心理
-
打造0—5岁儿童的聪明大脑:激发孩子脑力的52个妙方
荣获美国“教师选择奖”和“学术选择奖”两项大奖的作品,婴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运用脑科学知识的指导书
作者:[美]吉尔·斯塔姆(Jill Stamm)
译者:陶志琼
幼儿园/学前教育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40740
    装帧:平装
    页码:172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为什么婴幼儿不适合看电视?
      为什么陪孩子读书极其重要?
      为什么成人在孩子面前要慎重地使用智能设备?
      为什么孩子学习一种乐器比只是聆听音乐更有助于其大脑发育?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进行跨越身体中线的活动(如爬行等)?
      为什么儿科医生推崇给孩子足够多的俯卧玩耍时间?
      ……
      美国早期教育专家吉尔·斯塔姆(Jill Stamm)在《打造0—5岁儿童的聪明大脑:激发孩子脑力的52个妙方》这本书中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
      在本书中她介绍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关于大脑发育研究的重要成果,由此提炼出激发0—5岁儿童脑力的52个妙方,告诉婴幼儿教师和家长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脑科学知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刺激孩子大脑的特定区域,打造孩子的聪明大脑,使孩子变得更聪明。
      本书于2016年在美国获得两项图书奖,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优秀教育指导读物。书中的52个妙方经过了作者及数千名婴幼儿教师和家长等长达15年的实践检验,有近80000人因本书及其相关信息而受益(截至2016年)。
  • 推荐
      斯塔姆博士根据25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短小精炼的52个“脑力激发小贴士”,深刻地揭示了0—5岁儿童脑力激发的52个黄金法则,将复杂难懂的脑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她在书中提出的52个教育妙方,对于广大年轻父母和婴幼儿教育工作者遵循儿童大脑的发育规律、改善教育环境和教育策略,促进孩子大脑的健康发育、培养聪明的孩子,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很愿意向国内读者推荐这本好书!
    ——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这是一本引发人们对如何开发婴幼儿脑力充满强烈好奇心的书。它有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重要的脑科学知识,从而科学有效地开发儿童脑力资源!
    ——牟映雪(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0—5岁是人一生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大脑发育的最重要阶段。随着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婴幼儿大脑的运行规律与学习机制有了更多深入的认识。这些研究告诉我们,遵从儿童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其大脑形成神经联结非常重要。《打造0—5岁儿童的聪明大脑:激发孩子脑力的52个妙方》不仅提供了大脑发育的基本知识,还根据大脑发育规律提出了教育的若干法则和策略,为学龄前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开辟了新的路径。
    ——俞春晓(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打造0—5岁儿童的聪明大脑:激发孩子脑力的52个妙方》这本书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操作性都很强,可以使教师和家长增长对脑科学的知识,对促进儿童的全脑开发有帮助!
    ——蔡伟忠(博士,广东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游戏与玩具研究部第一任部长,幼儿教育运营与课程专家)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吉尔·斯塔姆(Jill Stamm) 美国“新方向婴幼儿大脑开发研究院”创始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临床副教授,有着30多年的婴幼儿大脑开发研究经验,被誉为“国际婴幼儿大脑研究领域的殿堂级人物”;“脑力盒子教育系统(Brain Boxes® Education Systems)”的研发者,该系统旨在帮助成人与幼儿有效互动以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育;曾先后向近80000人(截至2016年)传授关于婴幼儿大脑开发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多次在关于大脑研究的国际论坛上演讲,并担任多家学习与大脑开发研究机构的顾问。


    译者简介

    陶志琼 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副会长,阅读推广人;曾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浙江省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感动甬城学子十大优秀教师”“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宁波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授”“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最受欢迎主讲教师”,获得“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7部、译著7部,主持、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 序言
    为了帮助年幼孩子茁壮成长,为了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培养孩子的重要个性品质,为了提高看护孩子的质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回答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为什么孩子的早期岁月如此重要?”
    我时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还被要求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前有哪些明确的研究发现需要我们在幼儿看护方面做出改变呢?”新的研究发现,一些来自神经科学家对如何保护处于发育中的大脑的详细描述,另一些来自经济学家通过计算早期看护与教育的成本所撰写的报告。其他方面的新研究,包括对童年经历与长期健康状况的关系的纵向研究。
    我撰写本书的意图在于,帮助婴幼儿教师和家长有效运用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每个关照婴幼儿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育儿问题。对这些问题,最好能用简洁明了、精准正确的方式来做出回答。本书所指的照护者(caregiver),包括早期教育中心及幼儿园的教师、进入家庭的儿童照护者(即家庭保育人员)、保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为了使复杂难懂的脑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本书把与大脑早期发育相关的复杂知识转化成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案,借助这些操作妙方,有助于儿童照护者促进婴幼儿和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现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批判性地揭示了大脑是如何发育、发展的,而婴幼儿教师和照护者可以运用这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和环境创设方面实施各种各样的新策略。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简短明了的“脑力激发小贴士(Brain Nuggets)”,这些都是教师和家长需要了解的关于大脑早期发育、发展方面的最新的重要信息。这些“脑力激发小贴士”汇聚了通识科学、注意力、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你现在可以略过一些导言式的信息,直接去看第一条“脑力激发小贴士”。这样做未尝不可。你可以从你选择的那一条开始学习。因为本书包括52条有效利用大脑发育规律而增强0—5岁儿童脑力的锦囊妙方。在一年中,如果每周研读实践一个锦囊妙方,一年下来,你就会对所有锦囊妙方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当然,每个孩子的照护者、保育者和教育者,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故事,他们想帮助孩子的原因千差万别,他们所接受的关于儿童发展的正规教育也不一样。因为关于婴幼儿的大脑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不同层次的婴幼儿照护者掌握的这方面知识的数量不同,也可能很有限。本书中的关于营造婴幼儿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良好关系的建议,是基于研究者们对婴幼儿社会情绪和智力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而提出的。遵照这些建议,照护者与孩子的互动将更有针对性,保育保教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近10多年来,公众接触到神经科学家们发布的许多关于婴幼儿的大脑如何发育的研究成果。但只有政府机构、社区组织和市政委员会的领导们,会希望教育者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0—5岁儿童的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中去。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证据来揭示影响大脑发育轨迹的这些因素,它们要么是促进大脑健康发育的,要么是阻碍大脑健康发育的。然而,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如何把已有的大脑发育方面的研究成果通俗易懂地向婴幼儿教师、家长、婴幼儿照护者进行介绍,并提供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让他们能学以致用,从而让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走在科学指导的道路上,这依然存在困难。他们的努力并未见成效,要么过于技术化,要么过于说教—他们提出的泛泛而谈的结论,缺乏足够的细节,读者理解起来费时费力,还是不知如何行动。
    本书为教师和家长等各类读者提供了简明扼要的、来自神经科学领域的“关于大脑的基础知识”,使其能够理解为什么特定的一些行为、环境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婴幼儿大脑的正常、健康发育。本书提供的一些预防策略,对于在照护环境和教室环境中照顾婴儿、学步儿、学前儿童的成人来说,既容易学习又容易操作。本书中的“脑力激发小贴士”以一种简洁而具体的方式来表述,有助于读者理解为什么婴幼儿照护的质量对婴幼儿大脑的发育如此重要。每个照护和关爱婴幼儿的人都会受益于本书中介绍的关于大脑发育的科学知识。本书也推荐了相关的研究资源,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做进一步的阅读。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本书提供的这些简单易学的观念、指南和建议,有助于教师和家长目的明确地与孩子们进行良好的互动。育儿质量的提高需要大家做出切实的努力。婴幼儿照护者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角色为什么如此重要,就必须对以下几点有所了解。
    第一,许多婴幼儿照护者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他们会把自己看作孩子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尽管他们希望自己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他们常常会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由此看来,在整个婴幼儿教育领域有必要提升照护者的自我效能感,这样才有益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由于在不久的将来快速涨工资对于婴幼儿照护者来说不太可能,所以要想把优秀的婴幼儿照护者留在这一领域,只能依靠对他们进行额外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产生的真正价值。
    第二,今天的婴幼儿照护者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依靠偶然的机遇或者本能去养育教育孩子,而是会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于孩子发育成长的环境和活动。这种观念的转变源于越来越多的与专注力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出现。当照护者的意图非常明确时,他们做出自己所期待的行为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加。对于人类行为我们知道的是,如果一个人为获得特定的结果而做出计划并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追求这一结果,那么他自然就会更加努力地促使该结果发生。一旦教师和照护者理解了他们为何应做出某种行为,他们的保育和教育质量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美国大多数州的教育部门都强调幼教机构要为孩子的入学准备做出努力并制订相应的规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入学准备的观念都集中表现为在孩子进入学前班之前培养孩子的某些具体技能。然而,教育决策者只提供了很少的经费,只进行了粗略的规划,就想达到入学准备的目标。决策者制定的政策似乎都源于一个普遍的误解—如果学前儿童能在幼儿园阶段更早地学会小学生的某些技能,那么入学准备就完成了。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都认为理应如此,而婴幼儿照护者也认识到这种情况即将出现。婴幼儿照护者、儿童照护中心主任和教育工作人员能以某种方式自动知道如何保护和促进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这种认识不会魔法般地发生。它也不会通过仅仅开展一系列幼教机构承诺会达成入学准备目标的活动来实现。这些活动本身并不是入学准备最重要的方面。相反,如果想让孩子掌握家长、照护者和教师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为其准备的各项技能,那么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发育充分的大脑。
    我们应该如何从孩子大脑发育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入学准备呢?在学习时,孩子需要足够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任务上,才能学习相关知识。孩子需要具备充分的自控能力,才能抑制自己分心的冲动,从而专注于完成某项任务。
    孩子的专注力如何与他感知到的安全感相关。这包括孩子对自己身体安全的认知,也包括他相信周围的人爱他而带来的安全感。他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果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人对他是充满爱的,那么他会适当地扩大自己的人际圈以接纳更多的人。
    孩子同样需要听到大量直接对他所说的话语。这些话语不仅应包括描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词汇,而且应包括描述人际关系与他的感受的词汇。在沟通中孩子既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解技能,也需要发展自己的表达技能。照护者需要有意识地与婴幼儿进行交流,为他们创建丰富的语言环境,为他们的大脑提供能够吸收的基本信息,这些行为能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接正式的学校教育的挑战。
    婴幼儿教师和照护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思考自己是如何关注专注力、情感联系和沟通这三大领域的。本书将围绕这些重要概念为读者提供简洁明了的知识,读者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或以此为根据制定有利于婴幼儿成长的策略。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52个激发0—5岁儿童脑力的妙方,每个妙方涉及的思想观点都是关于儿童早期大脑发育研究某一方面成果的概括性结论。在52个小节的开篇都以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某个重要概念的精髓部分。读者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仔细的思考,结合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在这些简洁的陈述之后,我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让读者明白为什么这个观点如此重要,它对读者会有什么帮助。每一个妙方同样提供了建议,即读者如何将它们运用到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上。读者可能会从这些建议中得到启示,发现不同的方法和视角,进而去改善目前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策略。
    本书所提供的信息均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我与亚利桑那州数千名婴幼儿教师、儿童照护者、家庭保育人员和儿童的家庭成员等进行了长达15年的实践研究。我于1988年创立了以“传播儿童早期大脑开发的相关信息”为宗旨的机构—新方向婴儿大脑开发研究院,并成功地将本书中的信息及相关信息传授给近8万人。
  •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大脑的基础知识
    大脑是如何发育的
    大脑的发育次序
    大脑的组成部分
    大脑的发育节点及影响
    大脑的结构及功能
    所有大脑都具有的特性

    第二部分 遵循大脑规律学以致用
    与大脑发育相关的时间节点和活动
    学习、联系、思考和应用

    第三部分 运用脑科学知识的13个妙方
    妙方1:运用大脑功能遵循的用进废退原则
    妙方2:关注一个新的大脑联系建立的次序与时间节点
    妙方3:别指望看到大脑结构发生的变化,但需要知道它在持续变化
    妙方4:认识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会引起大脑的不同反应
    妙方5:把你要孩子学习的新知识与其已有知识结合起来
    妙方6:意识到许多技能的获得取决于大脑发现规律的能力
    妙方7:了解儿科医生为什么会推崇俯卧时间
    妙方8:鼓励孩子进行跨越身体中线的活动
    妙方9:为孩子创造积极的环境使其终身受益
    妙方10:抵御“快捷良方”的诱惑
    妙方11:能够解释婴幼儿脑力开发所带来的回报
    妙方12:把大脑看作新奇事物的搜寻器
    妙方13:理解游戏与学习是怎样直接关联的

    第四部分 培养孩子注意力的10个妙方
    妙方14:运用情感因素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妙方15:与婴儿一起玩有趣的眼动游戏
    妙方16:适时解除婴幼儿的安全保护设备
    妙方17:给孩子提供预测的机会
    妙方18:理解为什么婴幼儿不适合看电视
    妙方19:理解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妙方20:有意识地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
    妙方21:在教室或家里营造简单、舒适的视觉环境
    妙方22:为孩子提供大量学习控制冲动的实践活动
    妙方23:提供稳定、持续且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以激发孩子发展大脑执行功能

    第五部分 与孩子建立良好情感联系的14个妙方
    妙方24:认识到始终关爱孩子的人所带来的力量
    妙方25:对婴幼儿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回应
    妙方26:抚触有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妙方27:与孩子亲密接触,使其获得安全感
    妙方28:在日常照护中向孩子表达你真诚的关爱与尊重
    妙方29:享受给孩子读书的时光
    妙方30:指导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探索来提升触觉能力
    妙方31:给孩子看“重要他人”的照片以建立安全感
    妙方32:虽然鼓励双语教育,但是首先要让孩子学好母语
    妙方33:运用音乐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
    妙方34:表扬孩子努力而不是夸他多么聪明
    妙方35:慎重地使用我们的智能设备
    妙方36:明白风险因素决定不了命运
    妙方37: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正念思维

    第六部分 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的15个妙方
    妙方38:意识到面部表情的力量
    妙方39:交谈!交谈!交谈!
    妙方40:要以自然的说话方式和婴儿交谈
    妙方41: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因为这些发音会影响他们的正确表达
    妙方42:使用手势语与语言能力尚未形成的孩子交流
    妙方43:实际学习一种乐器比只是聆听音乐更有助于大脑发育
    妙方44:对婴幼儿运用鲜明的色彩,但不可过度使用
    妙方45:了解婴幼儿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特点
    妙方46:理解为什么许多孩子都喜爱玩偶
    妙方47:反复读一本书会使孩子受益良多
    妙方48:教孩子新词语时最好借助实物
    妙方49:给孩子读书、唱歌时,挑选有韵律、节奏和重复感的内容
    妙方50:大声朗读以培养孩子的概念化思维
    妙方51:采用积极的早期阅读策略
    妙方52:第一次向孩子介绍一个新知识时要借助视觉手段

    后记
  • 摘要
    妙方33:运用音乐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

    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有何帮助?
    音乐是外界环境中亲切的、令人愉悦的元素之一,对婴幼儿来说更是如此。音乐能唤起我们共同的欢乐之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天在不同时段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音乐体验(如唱歌给孩子听、与孩子一起玩简单的乐器),有益于他们的早期发育。
    对照护者而言,不同形式的音乐对婴幼儿的好处已被大量的科学发现证实。但我们同样有必要澄清一些关于音乐的神话。其中一个神话就是,仅仅聆听古典音乐就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这一传言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它客观上给人们造成了困惑,也会让人们对音乐给婴幼儿带来的益处产生怀疑。
    下面是一些较为重要的科学发现。
     ◆ 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听古典音乐能改变大脑的组织。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学习演奏乐器(特别是小提琴和钢琴)对大脑发育却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有利于与数学和科学概念的认知相关的大脑区域的发育。
     ◆ 有科学证据表明,早期音乐体验—尤其是跟随音乐保持稳定节奏的经历—的确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当孩子积极练习演奏简单的乐器,并认真感受它们的声音节奏时,他们会试着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注度。
     ◆ 学习乐器同样能提高孩子的听觉识别度,这是指孩子辨别声音中的细小差别的能力。更高的听觉识别度又能带来更好的语音敏感度。而这对孩子学习阅读十分关键。对细小的声音变化的关注能让整个听觉系统变得更为敏锐。

    我们应该怎样学以致用?
     ◆ 和孩子一起唱歌。多唱多听各种音乐,当然也包括古典音乐!此外,也可以和孩子合唱一些比较熟悉的歌谣。
     ◆ 一起跳舞。合着音乐的节拍跳舞有助于锻炼婴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婴幼儿有时难以把握自己的身体动作,因此,我们要从教他们如何自主地运用身体各部分的基本动作开始。
     ◆ 大量使用熟悉的音乐,逐步补充一些新的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拍掌。如果有条件使用沙球或铃铛等简单乐器,可以让孩子借助这些乐器奏出固定的节拍。孩子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我们要给每个孩子提供使用这些乐器的机会。
     ◆ 将音乐用于日常规范中。比如,在转换不同的活动时以音乐为信号。孩子们会逐渐将打扫卫生、午睡、玩游戏和吃午饭等不同活动与不同的音乐联系起来。
     ◆ 不要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都播放背景音乐。幼儿过滤噪音的能力还不如成人。过多的背景音乐可能会增加日间的噪音程度。相反,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音乐。比如说,当转换活动、想使孩子们安静、日常节奏太紧张或太松弛时,我们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音乐。
     ◆ 注意,有些孩子会借助歌曲或曲调的一部分来安抚自己或放松自己。当他们开始放慢速度和放松时,他们可能会轻轻地哼唱一段旋律。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学习自我控制、培养专注力及调整自己的活动水平的好方法。

    【推荐资源】
    Saffran, Jenny R. 2003. “Musical Learn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99: 397-401.
    Tallal, Paula, and Nadine Gaab. 2006. “Dynamic Auditory Processing, Musical Experienc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9(7): 382-390.
    Woodruff Carr, Kali, et al. 2014. “Beat Synchronization Predicts Neural Speech Encoding and Reading Readiness in Preschool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11(40): 14559-14564. 


    妙方34:表扬孩子努力而不是夸他多么聪明

    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有何帮助?
    如果孩子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也经常受到“你真聪明”的夸赞,他就会因惧怕失败而逐渐抗拒尝试新事物。他们希望始终保持“聪明”的自我形象,因此可能会有意避开有损这一形象的挑战。如果他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遇到了失败,他们就会责怪自己不够聪明,而不会去想这一任务对自己是否太难了,或者自己是否需要更多时间和他人的帮助来完成这一任务。
    正确的做法是,不论孩子努力的结果是否成功,我们都根据其努力程度给予他适当的反馈和表扬。这样就会让孩子知道,当他学习了更多知识并进行了更多训练之后,面对一项失败的任务,他可以像下面这样做。
     ◆ 再尝试一次。
     ◆ 从其他小朋友或大人那里寻求建议或帮助。
     ◆ 稍后再来尝试这一任务。
     ◆ 因任务难度太高、不适合自己而做出暂时放弃的决定。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发现,一个人从小形成的思维习惯对其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有的人倾向于以思维定式看待问题,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这些能力决定了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而另一些人则会以灵活的成长心态去看待问题,他们相信成功的基础是勤奋、教育和坚忍的品格。从长期来看,灵活的成长心态能给人带来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样学以致用?
     ◆ 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我们应多说一些鼓励的话。比如:“加油,你可以做到的……坚持尝试!”“做得好!”“你需要我帮帮你吗?”
     ◆ 对两三岁的幼儿,我们可以说:“干得好!看得出来你真的很努力。”“你已尽最大努力了,我喜欢你这一点!”
     ◆ 对独立性相对较高且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幼儿园小朋友,我们可以说:“你自己很出色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想试试别的挑战吗?”或者说:“保持这股劲头。你进步很快。让我知道你是否需要帮助。你可以告诉我你需要什么帮助,也许我能帮上忙。”
     ◆ 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坚忍的心态和积极的学习热情都会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为学习新事物而付出的努力会带来生理上的愉悦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内在激励机制也会因此而逐渐成型,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
    【推荐资源】
    Dweck, Carol. 2007.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Random House. 


    妙方35:慎重地使用我们的智能设备

    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有何帮助?
    很多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和育儿专家都对各种智能设备对0—5岁儿童产生的影响十分关注。
    研究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搞清楚智能设备(如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电话机等)对幼儿产生的具体影响。毫无疑问,智能设备会导致重度依赖此类设备的儿童的大脑发生改变,因为我们学习并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任何事物都会改变我们的大脑。但我们还不清楚的是,智能设备引发的大脑改变对儿童以及他们的后代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于这些重要的问题,我们目前尚无定论。举例来说,根据全美幼教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和弗雷德·罗杰斯早期学习和儿童媒体中心(The Fred Rogers Center for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ren’s Media)联合发布的育儿建议,成人不应让两岁以下的婴幼儿被动使用屏幕设备,如观看传统的电视节目等。但我们对iPad和互动式电脑游戏会给儿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不清楚。致力于研究儿童对现代科技的使用的教育专家沃伦·巴克莱特纳(Warren Buckleitner)指出,这种互动本身对孩子的多项学习能力会有积极的影响。这种互动会给予孩子一种赋权感,换言之,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有权力主导屏幕上的变化。这种学习自主权意识的产生对儿童就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对智能设备本身对幼儿大脑的影响并不是太担心。我认为,成年人对智能设备的频繁使用,可能会向幼儿传递负面的情感信息。幼儿很快就会认识到,只要新短信或新邮件的提示音一响,他们的父母或其他照护者就会中断与他们的互动,去查看新信息。这也许只会花几秒钟时间,但更多的时候,成年人会花很长时间阅读和回复这些信息。父母和照护者意识不到,他们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原来任何人都比我更重要”。日复一日,陪孩子吃饭、外出和睡前交流的时间似乎都以成人的智能手机为中心。不管智能手机占用的时间有多短,孩子都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忽视。专心陪伴孩子其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我们常常无法及时认识到这一点。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凯瑟琳·斯坦纳-阿代尔(Catherine Steiner-Adair),就智能技术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发表过一份报告。她采访了超过1000名儿童、500位父母和250名青少年,询问他们对智能设备有什么样的感受。令人惊讶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反复提到五个同样的词:悲伤、抓狂、孤独、沮丧和恼怒。这是多么让人警醒的结论!她也指出,孩子们已经不再把父母视为可以第一时间向其寻求帮助的人。父母或其他照护者需要知道,当我们陪伴孩子时,就应该一心一意地陪伴孩子。因为孩子们需要相信,父母或其他照护者会专心地倾听和照顾他们,而不会时不时地抛开自己,与电子设备中某个遥不可及的人去交流。
    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普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经常会查看信息或邮件,无须为此而内疚。我们的大脑本能地想了解新鲜的事情,没有人愿意错过。大脑对可能出现的、新鲜好玩的事情有固定的回应模式。正因为这种好奇的本能是如此强烈,所以我们更需要有意识地限制自己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正因为这很难做到,对孩子们而言才尤为重要。专心陪伴孩子,专心地倾听他们,专心地与他们互动,这些都是给孩子的宝贵礼物。

    我们应该怎样学以致用?
     ◆ 陪伴孩子时,我们的智能设备要全程关机。
     ◆ 如果我们是在托育机构工作并觉得全程关机很难做到,那么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手机存到管理处。如果有人找我们,就请他打电话到管理处给我们留言。照护者的角色十分重要,因为照护者对孩子情感和认知能力的整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 如果我们是在家中照护孩子,应将手机设置为只能接收来电、短信或电子邮件的模式。等孩子离开且我们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后,我们再查看新信息。我们已经知道关掉电视的重要性,所以请把这一点也列入我们的育儿守则中,以便为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优质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
     ◆ 如果我们身为父母,那么我们应将这一信息分享给其他家庭成员。对我们有意和无意间传递给孩子的信息都要格外留意。我们的孩子始终需要知道,他对我们而言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我们在家中带孩子时也需要工作,务必要确保我们工作时有人在帮助我们照护孩子。当我们的工作结束时,就要把智能设备放到一边,全身心地与孩子进行互动。我们和孩子将从这种亲子关系中获益终生。因此,请让我们自己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及时雨”吧。

    【推荐资源】
    Buckleitner, Warren. 2009. “What Should a Preschooler Know about Technology?” Early Childhood Today.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and the Fred Rogers Center for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ren’s Media at Saint Vincent College. 2012. Technology and Interactive Media as Tool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 
    Steiner-Adair, Catherine. 2013. The Big Disconnect: Protecting Childhood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