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游戏
-
幼儿园打闹游戏:促进儿童在全身运动中学习与发展(全彩)
打闹游戏不等于攻击性行为!本书带您了解打闹游戏的N个好处和开展打闹游戏的艺术与技巧,并教您管控风险
作者:[ 美 ] 弗朗西斯·M.卡尔森
译者:柳倩、刘虹宇、段静瑞 等
学前教育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42805
    装帧:平装
    页码:140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基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学前教育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阐述了打闹游戏对幼儿的生理、社交、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益处,并向幼儿教师介绍了如何管控幼儿在打闹游戏中的风险、如何制定安全有效的打闹游戏制度、如何创设适合幼儿进行打闹游戏的环境、如何在幼儿园支持幼儿开展打闹游戏以及如何引导家长支持孩子在家里开展打闹游戏。
      该书对于我国幼儿教师正确认识打闹游戏对幼儿的价值,积极地支持孩子进行打闹游戏,促进孩子在打闹游戏中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俱佳。
  • 推荐
      本书作者认为幼儿园打闹游戏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她还从促进孩子的感受与互动、交流及思考等能力,从而使其适应复杂的环境等方面剖析了打闹游戏的好处。其观点调整了打闹游戏的价值在于强身健体这一定位,扩大了全面发展的范畴。作者从制定规章制度、创设有利于儿童探索的安全环境、教师的支持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开展幼儿园打闹游戏的策略,全面地看待风险的意义和面对风险的策略。这些观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柳倩
    (柳倩: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课程与教法教研室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健康的体魄和聪明的头脑是儿童成长的基石,儿童的身体健康关系自身及家庭的长久幸福。儿童需要走出家门,拥抱自然,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感受生活,在野外的活动中享受乐趣,促进生长发育,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要在野中学习、在野中娱乐、在野中成长,野出健康、野出智慧。“不野”的孩子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让孩子们尽情地去“野”吧!
    ——陆大江
    (陆大江: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服务司儿童早期运动促进专家组成员,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幼儿体育分会会长)

      当成年人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时,常常会想到自己经历过的打闹游戏,游戏中的愉悦、满足、刺激、惊喜等让人难以忘怀。然而,打闹游戏经常被幼儿教师和家长视为一片混乱,在成人意识中及制定的标准与评估中常常被制止。怎样辩证地看待打闹游戏?怎样让儿童安全地玩打闹游戏并发挥打闹游戏的价值?怎样支持儿童的打闹游戏?《幼儿园打闹游戏——促进儿童在全身运动中学习与发展》这本书让我们从儿童的视角,从游戏价值方面来慎思。
    ——吴海云
    (吴海云: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教学成果荣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M. 卡尔森(Frances M. Carlson) 在美国查塔胡奇技术学院(Chattahoochee Technical College)的副学士学位课程中教授幼儿教育;曾担任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儿童护理项目中心主任;已经成功主持了经全美幼教协会(NAEYC)认证的四个儿童保育项目;著有《必要的接触:满足幼儿的需求》(Essential Touch: Meeting the Needs of Young Children,2006)等。


    主译者简介

    柳倩 学前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课程与教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访问学者;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 序言
    孩子们在游戏时通常会玩得很起劲,闹得很凶,看样子十分危险。像大多数成年人一样,我经常会感到困惑:为了不让孩子们受伤,是否应该阻止他们这种打闹游戏?还是应该支持他们,因为我小时候也是这么玩的?让我来告诉你,我是如何坚定地相信在有效的监督下,孩子们的全身运动游戏(big body play)可以而且应该是早期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08年,我参加了关于男幼儿教师的幼儿教育工作论坛,加拿大马尼托巴省温尼伯市儿童探索中心(Children’s Discovery Centre)的执行主任罗恩·布拉茨谈到了不同性别幼儿教师对幼儿保育的理解,以及教师性别是如何影响幼儿保育的。他提到了一个故事,讲的是男幼儿教师如何监督操场上的游戏:孩子们轮流跳上木板的一端,借助跳跃的力量,弹起木板另一端的物品。整个游戏过程吵吵嚷嚷,充满冒险精神,而且有很多身体接触。罗恩主任评论说,在这次游戏中,教师和孩子们都会很有收获,但如果换作女教师,孩子们则永远不可能进行这样激烈的游戏。
    我感到很生气!他怎么能说女教师过于关注安全问题,所以她们不支持孩子们进行喧闹的体育游戏呢?!
    回到家后,我与丈夫分享罗恩讲述的故事,并且表达了我对这种偏见的不满,他立刻大笑起来。我很震惊并问道:“你笑什么呢?”他回答我说:“罗恩是对的!难道你忘了每当孩子们在蹦床上玩时,你都会说‘快别玩了,会受伤的’?”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撰写《必要的接触:满足幼儿的需求》这本书并进行调研时我发现,即使我认同这种打闹游戏的好处,也无法将这种观念融入实际行动中。我知道,对于孩子们来说打闹游戏是重要的,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孩子都喜欢这种游戏,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支持这种游戏。我意识到罗恩刚刚给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打闹游戏的必要性及其风险的可控性,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为了保障幼儿的安全,很可能会首先制止这种游戏。 
    我相信来自实践的证据。因此,为了充分理解打闹游戏对幼儿的好处,我必须展开深入研究。我需要了解以往相关研究成果中对此类游戏价值的认识,了解幼儿在该游戏过程中的经历。我不得不花一些时间来反思这些常识,即孩子们需要冒险,而我们作为教师和监督者则需要保护他们。这就是我所做的。我阅读了这一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并与全球几百名教师、朋友和孩子探索交流。
    同样,我也用了一些时间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片段。我记得,姐姐把我放在她的腿上上下晃动,带我在客厅里玩得不亦乐乎。我记得,我和哥哥轮流从狗窝上跳下来,还在床上来回蹦跳。我还记得,每个周日下午,我的孩子们都在奶奶家的后院和堂兄弟们一起玩一个他们称之为“团队”的游戏。这个游戏很吵闹、很粗犷,并且有很多身体接触,但也是他们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
    三年后,现在的我知道并理解孩子们的基本需要,他们需要通过身体活动来感知和了解自己的身体。我知道这种游戏为何有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也知道教师、管理人员、培训人员、专家、政策制定者和家庭应该如何为孩子提供帮助并进行监督,以便孩子们能以最小的安全风险获得最佳的发展。

    关于本书

    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全身运动游戏,探讨了人们对其常见的误解,并解释了它与攻击性行为的区别。第二章展示了全身运动游戏如何影响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健康发展。第三章分析了如何理解风险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规划环境、制定政策和加强监管,以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支持这类游戏。
    众所周知,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他们需要经历适当的风险和挑战。正确认识打闹游戏给幼儿带来的好处以及可能存在其中的风险,可以让我们更周全地计划和监督幼儿的此类游戏。如果你曾经关注过孩子们之间的互相打闹,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
  • 目录
    导言
      关于本书

    第一章 “全身运动游戏”是什么?
        一、全身运动游戏的类型
        二、全身运动游戏的必要性
        三、对全身运动游戏的疑惑和误解
        四、一种误解:将打闹游戏等同于攻击性行为

    第二章 游戏及全身运动游戏的好处
        一、体育活动的类型和数量
        二、进化与大脑发育
        三、生长发育与运动
        四、感受与互动
        五、交流 
        六、思考

    第三章 开展全身运动游戏的策略
        一、管控风险
        二、制定安全有效的全身运动游戏制度
        三、创设环境
        四、支持全身运动游戏
        五、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

    关于全身运动游戏的常见问题

    附录
      附录A 可以改编为全身运动游戏的传统手指游戏
      附录B 范例:全身运动游戏的制度
      附录C 关于打闹游戏的教师培训指南
      附录D 范例:致家长的一封信
      附录E 观察记录范例

    参考文献
  • 摘要
    四、一种误解:将打闹游戏等同于攻击性行为

    担心孩子们的打闹会升级为打架,这背后的原因是人们认为打闹本身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许多成人认为,打闹游戏会助长消极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而这与他们希望孩子们和平相处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然而,教师们也经常将孩子们的打闹游戏误解为攻击性行为(DiPietro,1981)。帕克特等人(Paquette et al.,2003)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三分之一的打闹游戏会发展为真正的打架行为,虽然事实上这一概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一。
    一位教师写道:
    我的搭班老师认为,让孩子们粗鲁地进行打闹游戏会助长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但我不这样认为。当孩子们进行打闹游戏时,他们看起来是很高兴的,也有继续玩耍的愿望。而我也总是对他们并没有进行互相伤害而感到惊讶。

    汉弗莱斯和史密斯(Humphreys & Smith,1987)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种游戏本质上是具有攻击性的,那么这种情况会更多地发生在相互讨厌的游戏伙伴之间。然而他们发现,大多数打闹游戏的伙伴都会很喜欢彼此,这也就否定了这种类型的游戏天生具有攻击性的观点。弗赖伊(Fry,1990)发现,在游戏中,只有1%的攻击性行为会伤害到游戏伙伴,因此能够得出结论:打闹游戏一般不具有攻击性,在打闹游戏中参与者也并不想互相伤害。


    1.有攻击性和攻击性行为
    如果想要充分理解孩子们之间的打闹游戏虽然有时可能具有攻击性,但这种行为本身不是攻击性行为,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通常指的是行为较为强势,传达出较强的控制欲和胜负欲。一方面,具有攻击性行为可以理解为追求成功的行为,比如跑得最快的能够去骑三轮车。另一方面,攻击性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潜在危害的、故意的并使受害者反感”的行为(McEvoy et al.,2003,p.53),比如一个孩子为了骑三轮车而把另一个孩子撞到一边。 
    大多数幼儿在早期的某个阶段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例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可能会为了得到洋娃娃而去打或咬另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在另一个孩子之后找到三轮车,但为了先骑车,他可能会直接把第一个孩子拉开。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攻击性行为在2—4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Benenson et al.,2008)。在同龄儿童中,男孩的身体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Logue & Harvey,2010;McEvoy et al.,2003)。但到了4岁左右,大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认知和社交情感技能,如沟通、轮流、合作、设定边界等,这些技能使得他们与他人实现良性互动。
    如果4岁及以上的孩子仍然对他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那就需要多加关注并进行干预。持续存在的身体攻击在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演变为社会性难题,如青少年犯罪和监禁等(Farrington,2005)。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可能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迟缓、与主要监护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或社交技能发展不良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全身运动游戏可以支持社交技能的发展,因此这种看似具有攻击性的游戏风格实际上可以帮助减少真正的、长期的攻击性行为。 
    真正引起打闹游戏和打架行为之间混淆的原因是在游戏中孩子们经常会模仿攻击性行为(Boulton,1993;DiPietro,1981)。当孩子们玩起打闹游戏时,他们有时会假装攻击他人。假装攻击指的是“儿童在假装情境中表现出的攻击性,包括进行角色扮演、以物代物或创造性想象”(Malloy & McMurray-Schwarz,2004,p.237)。例如,孩子们把桌上的玩具当作假枪,或者扮演警察与强盗。
    贝内森等人(Benenson et al.,2008)发现,男孩似乎能从模仿身体攻击的游戏中获得快乐。在她的研究中,贝内森将这些游戏活动定义为“扮演士兵杀人和警察抓捕罪犯的游戏”(p.157)。53%的年轻受访者表示,他们喜欢玩这些模拟攻击性行为的游戏。然而,这种模仿的攻击游戏通常不会导致实际的攻击性行为(Malloy & McMurray-Schwarz,2004)。


    2.区分打闹游戏和打架行为
    尽管追逐、摔跤和推搡看起来—尤其是在外行人看来—可能像是攻击性行为,但是3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打闹游戏与真正的打斗之间截然不同,其区别在于孩子们的意图和他们游戏的环境。
    在打闹游戏中,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并不是为了伤害他们的玩伴。相反,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尽可能延长游戏时间。孩子们通过身体的互动去吸引其他孩子,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游戏。这个游戏的主题可能是关于支配或控制的,但同时孩子们会使用轮流、分享等互动技巧。例如,当操场上的幼儿分成小组玩警察和小偷的游戏时,占主导地位的“警察”组试图去控制“小偷”组。但为了让游戏继续进行下去,两个小组必须学会交换角色,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警察”。这时,孩子们互动的实质是相互合作。
    相比之下,真正打架时,孩子们会用攻击性的行为来胁迫玩伴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时,孩子们互动的实质是进行控制。身体攻击行为指的是使用物体或拳头殴打玩伴,而不是像在游戏中经常看到的张开手掌之类的行为。真正打架时,孩子也会张开手掌,而之后的行为是狠狠地扇对方一巴掌。
    我们观察到,打闹游戏和真正的打架行为之间的相似之处,背后实际上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图(Hellendoorn & Harinck,1997)。例如,在这两种行为中,儿童都有可能会伸手推搡(尽管那些用手造成故意伤害的儿童通常会使用拳头)。在游戏中,孩子们会轻轻地互相推搡,但这并不是为了控制对方或给对方造成身体上的疼痛。相反,如果带有攻击性意图的推搡会导致孩子受伤,那么被推搡的孩子通常会哭着逃跑。
    为了避免孩子们在游戏当中受伤,教师需要区分适当的打闹游戏和不适当的真正的打架行为。这两者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特征(Humphreys & Smith,1984),二者主要有以下三个区别。

    (1)面部表情
    在适当的打闹游戏中,孩子们的面部表情是微笑着的,或者至少表现出放松的面部状态。而在真正的打架行为中,经常发起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往往呈现出低沉的、怒气冲冲的面部表情。他可能会紧盯着一个小朋友,然后打他。发出攻击的儿童的面部表情通常是僵硬的、紧张的,他会紧绷着下巴(Fry,2005)。而被攻击儿童通常会哭。

    (2)参与意愿
    在打闹游戏中,所有的孩子都是自愿的参与者,他们的目的是玩得开心。然而在打架行为中,攻击者通常是通过控制身体来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他的意图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真正的打架行为往往是口头挑衅的结果,比如说“打我呀!”或者“我恨你!”这样的话,而打闹游戏则需要礼貌邀请。

    (3)愿意回归并继续参与游戏
    参与打闹游戏的孩子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游戏当中,他们的目的是继续并丰富他们的游戏(Boulton,1993;Fry,2005;Tannock,2008)。他们把自己的玩伴称为朋友(Humphreys & Smith,1987)。而在打架行为中,受到攻击的孩子通常会尽快逃离现场,并且不会再自愿返回(Carlson,2009)。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可能会拒绝与攻击者玩耍,并把攻击者视为他们不想再一起玩耍的人。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