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儿童哲学
-
和儿童一起做哲学:用艺术促进孩子的深度思考(全彩)
100+图片和35项活动全方位展示纪录片《他乡的童年2》中的儿童哲学工坊活动;拿来即用,助力教师在艺术创作和讨论中培养儿童成为善思考、会表达、能创造、爱合作的未来公民。
作者:[ 法 ] 基娅拉·帕斯托里尼(Chiara Pastorini)
译者:林佩、杨冬
学前教育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5年8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55942
    装帧:平装
    页码:264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儿童哲学启蒙之旅,点亮思维的“火花”
      在我们的生活被人工智能逐渐渗透,算法正以数据投喂的方式构建思维路径的今天,你是否想过要如何保护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本书作者以“整全法”为钥,借助于100多张全彩图片,将35个哲学工坊活动转化为通往思辨世界的奇妙旅程,带领孩子在艺术创作与讨论的交织中叩问智慧本源“哲学是什么?”,探寻存在真谛“自由是什么?”,像苏格拉底般追问,如柏拉图般思辨,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系。
      这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思维启蒙书,更是一面为成人准备的“反思之镜”。当主持人周轶君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2》中探访本书中的“小光芒”儿童哲学工坊时,她见证了艺术与哲学的相遇:在这里,孩子用概念解读世界、通过论证表达观点、以好奇之心对抗焦虑。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一场寻找标准答案的竞赛,而是对自由思考的守护。那些关于“我是谁?”“世界如何运转?”的永恒追问,正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独特光芒。
      翻开本书,与孩子共同开启一场跨越年龄的思想冒险吧!
  • 推荐
    1.大咖认可。法国儿童哲学教育家米歇尔·托齐倾情推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2》专程探访本书中的儿童哲学工坊,该机构已引导2万多名儿童接触哲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机构,其活动已被纳入法国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课程体系。
    2.范式突破。以革命性“整全法”打破传统的教育边界,联通艺术与哲学,实现身体与思维的有机融合,让儿童在创作与讨论中深度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由”“差异”等基本议题,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直抵生活的本质。
    3.即学即用。35项经过多轮实践检验的活动,涵盖核心主题、今日问题、材料准备、组织开展及延伸讨论等环节,辅以大量启发性问题、情境化案例和100+全彩图片,助力教师从容引导儿童思考,轻松打造活力课堂。
    4.教学相长。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化身为善于倾听和提问的规则守护者与活动协调者,儿童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同理心、规则意识、价值判断能力和责任感也将同步发展。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基娅拉·帕斯托里尼(Chiara Pastorini)
    哲学博士;法国巴黎第九大学教师、“小光芒”(Les Petites Lumières)儿童哲学工坊创始人。她致力于在法国等多个国家从事儿童哲学活动的策划、指导和培训工作。
    “小光芒”儿童哲学工坊迄今已引导2万多名儿童接触哲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儿童哲学实践:跨文化对话与社会转型的教育基础”教席计划的合作机构,也是国际儿童哲学探究理事会的成员,其活动已逐步被纳入法国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课程体系。


    译者简介

    林佩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与法国索邦大学联合培养编辑出版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法国书籍史、中法人文交流;曾发表多篇关于法国儿童哲学教育的文章。

    杨冬
    独立译者;厦门大学法语系硕士毕业,后赴法深造,获索邦大学当代艺术史硕士学位;曾供职于巴黎当代艺术画廊;译有《爱生活,不爱也行》《迷人的化学》等图书。
  • 序言
    译者序
    我很荣幸作为译者,把这本法国儿童哲学实践教材引入中国。2018年,我在法国留学,曾多次路过本书作者执教的机构——“小光芒”(Les Petites Lumières,也有人将其称为“小灯”)儿童哲学工坊。这是一个创办于2014年的儿童哲学工坊,其创始人基娅拉·帕斯托里尼(Chiara Pastorini)是一位哲学博士。她和其他33名项目成员共同为4—14岁的儿童提供艺术与哲学相结合的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活动非常吸引人。我当时就在想:中国的孩子们要是也能体验这些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就好了!这本书的引进弥补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缺憾,且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一,它让我们认识到:哲学不是神秘的事物,我们不必将其束之高阁。哲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人(包括孩子)都可以接触它、谈论它!作者在这本书里谈到的很多概念(“美”“情绪”“自由”“平等”“感觉”“认知”等),都值得我们每个人重新去认识。家长们也不必担心孩子们无法理解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孩子们会通过亲身体验,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入哲学的情境,并在其中学习如何发问,与其他孩子对话,形成对集体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人们在一种具体的情境中探讨具体的问题的活动。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具体问题的探讨会慢慢变成一种普遍的、发散的、抽象的思维演练,但是由于它大多时候仍是一种面向具体情境的思考或行动,因此孩子们还是能理解的。
    第二,这本书中的活动,如讨论、游戏、艺术实践等,都非常适合孩子们爱问、爱动的天性。每一次的对话、艺术实践、艺术品手工制作活动,都可以把哲学中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本书中的每项活动都曾在“小光芒”儿童哲学工坊经过多轮检验,正因如此,本书极具实践价值。“小光芒”儿童哲学工坊所提倡的“整全法”(holistique)的基本理念是:①身体和精神是一体的,观念受身体影响;②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作者曾多次强调:艺术实践的目的不是提高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能力,但这个过程确实会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敏感性。书写、绘画及手工等艺术实践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审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从而帮助他们在抽象化的过程中形成理性。经过多个专题活动的演练,孩子们将获得通过艺术表现思想的能力。
    第三,本书所涉及的艺术实践和讨论都是集体性活动,孩子们能在其中学会与人协作。在团队交流和与人协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辨别、命名、管理和分享”自己的情绪。这会让他们更善于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会与团队成员积极合作。本书践行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公民教育,教师会在第一节课上引入“规则”的概念,让孩子们共同制定未来在课堂上需要遵守的规则。如果规则是孩子们经集体讨论制定的,孩子们就会更愿意遵守它,而不是破坏它,这正是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前提。在之后的课程中,孩子们通常都是围坐成一圈,根据一定的规则有序发言。他们会发现:在同一个问题上,每个人的想法是如此千差万别,而且这些想法背后都有各自的前提和情境,由此,他们可以对多元且丰富的世界多一分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非权威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中立的、善意的、能给人安全感的活动组织者。
    本书结构非常清晰,第一部分是作者对儿童哲学理念和课程的解释,第二部分(包含五章)是分主题的活动演练。在第二部分,对于每项活动需要什么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教师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发问、儿童可能会有怎样的回答以及教师引导的方向策略,都有详尽的阐释。建议教师和家长在仔细且完整地阅读完第一部分后,配合专题活动进行实践,这样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本书作为儿童哲学教材的功效。需说明的是,决定让孩子们接触儿童哲学并不难,因为它的重要价值已经在方方面面得到了印证;但是如何把这些理念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维护嵌入孩子们的思维及日常实践,却是久久为功的事业。
    儿童哲学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及挪威等国均已被纳入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而在我国,上海、杭州、香港等地的学校和社会机构也已经率先开展了儿童哲学课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儿童哲学对孩子们建立完整人格的重要性。本书提及的一些价值理念和能力培养值得珍视,比如: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哲学问题和非哲学问题(如科学问题、法律问题、事实问题等);鼓励孩子们给出“自己的”答案,而非寻找“正确的”答案;倡导孩子们学会彼此尊重、倾听和互助;践行可循环和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在人工智能、数字茧房、程序化思维充斥人们视野的当下,这本书将鼓励人们放下工具思维,重新思考人何以为人、社会如何运行等基本问题。因此,本书不仅适合送给孩子们,也适合送给每个曾是孩子、如今对人和世界及其关系仍葆有好奇心的大人们!
    这本译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文明在法语国家和地区传播机制和影响力实证分析研究”(编号:23CXW0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希望可以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添砖加瓦。

    林 佩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
  • 目录
    第一部分 教学指南

    为什么儿童需要做哲学?
    儿童哲学的教学方法
    活动开展的流程
    正式进入哲学工坊
    课程规划表


    第二部分 阶段性课程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活动1 哲学,一台制作“为什么”的机器
    活动2 苏格拉底,一个热爱知识的人?
    活动3 我是谁?
    活动4 我可以脱离他人独自生活吗?
    活动5 朋友还是恋人?
    活动6 友谊的代价是什么?
    活动7 别人能否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

    第二章 艺术是什么?
    活动1 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活动2 美还是丑?
    活动3 什么是艺术品?
    活动4 艺术是模仿还是创造?
    活动5 艺术会让我们更自由吗?
    活动6 情绪是什么?
    活动7 我能不能通过艺术表达情绪?

    第三章 自由是什么?
    活动1 自由,意味着什么?
    活动2 权利还是义务?
    活动3 自由,还是不自由?
    活动4 我们能够兼顾自由和工作吗?
    活动5 如果可以隐身,你会做什么?
    活动6 好还是坏?
    活动7 暴力意味着更自由吗?

    第四章 相似还是不同?
    活动1 我和别人一样吗?
    活动2 不同还是不平等?
    活动3 女孩还是男孩?
    活动4 正常还是不正常?
    活动5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吗?
    活动6 动物之舞
    活动7 共同生活容易吗?

    第五章 认知是什么?
    活动1 我感觉到了,意味着我知道吗?
    活动2 人可以相信自己的感官吗?
    活动3 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到即兴戏剧
    活动4 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到影子戏剧
    活动5 真实还是虚假?
    活动6 相信还是知道?
    活动7 学校有什么用?
  • 摘要
    活动1 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活动时长
    45~60分钟。

    材料准备
    第一至三阶段:1本哲学笔记、1支蜡烛(在安全规定允许的情况下)或1个沙漏,以及若干图片(可从互联网上搜索并下载)。
    拓展活动:准备装有不同物品的盒子,包括蒜瓣、花瓣、小树枝、树叶、小石子、玉米粒、干花、彩色回形针、细绳、树皮、果皮、瓶塞、白纸或彩纸(每人1张,尽量避免使用死板教条的A4大小的纸)、水彩颜料、彩色铅笔和马克笔等。

    活动组织
    第一至三阶段:孩子们和教师围成一圈,坐在高度相同的椅子上,以便平等地倾听和互动。
    拓展活动:孩子们在桌子旁进行艺术实践。


    第一阶段 活动开始,准备蜡烛或沙漏(5分钟)
    让孩子们围坐成一圈,宣布开始今日的哲学工坊。
    把蜡烛或沙漏放在圆圈中间。
    先让孩子们回忆“黄金法则”,然后集体总结前一节课的内容(仅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翻看哲学笔记)。

    第二阶段 围绕主题进行讨论(45分钟)
    借助于“苏格拉底”玩偶,向孩子们宣布今日问题:“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并将其写在黑板上。
    让孩子们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自己或者事先指定一个孩子(7—11岁)作为课堂记录员,在黑板上做笔记,记录讨论的关键点。
    孩子们可能给出的答案如下所示。
    ·艺术家是画画的人。
    ·艺术家是音乐家或歌唱家。
    ·艺术家是搞艺术的人。
    ·艺术家很散漫。
    ·在创造了某样东西的那一刻,人人都是艺术家。
    ·做一块比萨和画一幅画完全是两码事。
    ·艺术家得有灵感才能创作。
    ·艺术家是靠自己的作品谋生的人。
    ·很多艺术家在去世的时候都很穷。

    请孩子们将今日问题抄写(或者粘贴)在自己的哲学笔记里,并让已经会读写的孩子记下自己的心得。
    梳理预设条件。“预设”是指对某个观点(这里指的是今日问题)进行表述时,在论证其合乎逻辑性之前所做的一种事先假设。
    注意要始终围绕当日的主题提问,训练孩子们学会识别今日问题中的“预设”及其背后隐藏的核心问题。如果孩子们在讨论过程中没有明确地提炼出今日问题,那么就引导他们思考潜在的问题:“艺术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一些不同的图片,比如:
    ·列奥纳多·达·芬奇(Léonard de Vinci)的《蒙娜丽莎》;
    ·一幅儿童画作;
    ·一本书;
    ·埃菲尔铁塔;
    ·工地上的一辆大吊车;
    ·一棵树;
    ·一块比萨;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L’homme qui marche);
    ·一幅胡安·米罗(Joan Miró)的画作,比如《公园里的儿童》(Children in the park);
    ·皮埃尔·马尔费特(Pierre Malphettes)的装置艺术作品《电灯下的树》(Un arbre en bois sous un soleil électrique)。

    请孩子们安静地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然后,请他们说出哪些画面在他们看来能被称为“艺术品”,并且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不断激励孩子们思考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并陪伴孩子们完成问题化和概念化的过程,从而让他们能够从概念上区分可以被认为是艺术品的物品和不属于艺术范畴的物品。
    不断地让孩子们解释他们的回答,逐渐培养他们的论证能力。
    启发性问题示例:
    ·在你看来,所有的作品都是艺术品吗?
    ·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可不可以举几个例子?
    ·你为什么认为做比萨不是搞艺术,而画画是呢?
    ·“制作”和“创作”是一样的吗?
    ·当你画了一幅画,是不是就等于创作了一件艺术作品?
    ·你在画素描画、水彩画或者发明某种游戏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位艺术家吗?
    ·是谁决定了某件作品能否成为艺术品呢?
    ·艺术家与工匠有什么不同?
    ·自然界中的事物,例如树木,可不可以被视为艺术品?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是否有既定的目的?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是想传达一些信息吗?艺术有用吗?

    让已经会读写的孩子们在哲学笔记里记下自己的心得。
    重新开启讨论,让孩子们依次表达他们对“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解。
    从孩子们的感想出发,一起梳理出对“艺术”和“艺术家”的定义。

    集体定义示例:艺术
    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它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支撑,但无须具备实用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与手工艺有所不同,后者是指用于制造某个物品的工艺,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艺术也与没有经过人类智慧改造的自然之物有所区别。此外,艺术还与科学有所不同。科学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假说,追求客观的结果。

    集体定义范例:艺术家
    艺术家是指创作艺术作品的人。

    第三阶段 总结(10分钟)
    请6—7岁的孩子们围绕今日问题“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画一幅画;7—11岁的孩子们则可以在他们的哲学笔记里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他们的思考内容,以及由集体讨论引申出的个人问题。
    鼓励孩子们自愿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所画或所写。
    口头总结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由孩子们或教师完成)。
    最后,向孩子们提问:“你们对本次哲学工坊感受如何?”请孩子们依次发言。

    拓展活动:30~60分钟
    小贴士:此环节活动可视情况延后开展。

    一起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吧:“小艺术家的诞生”
    请孩子们简要总结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尽量不要翻看哲学笔记。
    请孩子们一起创作一幅集体艺术作品。
    由教师或孩子们事先准备一个装有不同物品的盒子,孩子们从中随机抽取一个天然的或人工制作的小物件(参见“材料准备”)。
    建议孩子们变身小艺术家,将抽到的物品变成艺术品。
    小贴士: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以具体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并挖掘这种区别背后所暗含的相关问题。
    先让孩子们根据个人喜好将抽取的物品贴在一张白纸或彩纸上(尽可能避免使用A4大小的纸张)。
    随后给孩子们提供水彩颜料、彩色铅笔、马克笔等,方便他们就抽取的物品即兴创作。
    创作完成之后,将所有作品排开挂在一根细绳上,供大家欣赏!
    下面是某个班级中6—7岁的孩子们的作品。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