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万千图书
-
读懂儿童从观察开始
《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作者又一力作,幼儿园教师游戏观察指南,在观察、记录、解读与支持中走进幼儿世界
作者:[英]斯特拉·路易斯(Stella Louis)
译者:范明丽、施静茹
学前教育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5年10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56598
    装帧:平装
    页码:204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洞察儿童行为背后的思维,探寻儿童教育的真谛

      儿童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我们教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看见了什么。观察是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金钥匙”,更是教师的关键专业能力。系统科学的观察不仅能揭示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所思所想,更能为个性化教育提供精准的依据。本书以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儿童观察实践体系,即“观察—解读—联结—支持”。
      阅读本书,无论是婴幼儿教育工作者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能通过书中简明易懂的文字表述、鲜活丰富的游戏案例和充满童趣的儿童插画习得以下知识,走出不会观察、不懂分析的实践困境。
      ·如何系统地对儿童进行观察
      ·如何避免观察中的无意识偏见
      ·观察后的记录方法有哪些
      ·如何结合游戏的12个特征洞察儿童的学习方式
      ·如何从儿童的13种图式行为中解读他们的思维
      ·如何将儿童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与课程相联结
      ·如何鼓励家长做积极的儿童观察者
      ·如何与家长分享观察结果,构建良好的家园关系
      ·如何通过理论研习、实践反思与专业对话促进教师观察能力的发展
  • 推荐
    1.权威新作,深植理论根基。《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作者的又一力作,结合图式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系统剖析婴幼儿的游戏、学习与发展。
    2.科学框架,解锁观察方法。基于儿童发展知识、13种经典图式和游戏的12个特征清晰界定11类观察内容;遵循“观察—评估—计划”流程,详解8种行之有效的观察记录方法和9个解读维度,精准捕捉儿童的成长轨迹与真实需求。
    3.学以致用,促进专业成长。利用反思性实践的7个特征,推动理论知识向教育实践转化;聚焦观察与课程的深度联结,创设支持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整合家长和同事的多元视角,破解家园合作中的难题。
    4.趣味赋能,激活教育思维。生动鲜活的儿童插画、引人入胜的案例与解析以及大量富有启发性的反思问题,助力教师成为善发现、精分析、能应用、乐分享的专业观察者。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斯特拉·路易斯(Stella Louis)
    学前教育顾问、教师培训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深耕30多年,拥有丰富的国际教育工作经验;获英国学前教育权威杂志《幼教世界》(Nursery World)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观察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曾与他人合著《观察幼儿》(Observing Young Children)、《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Understanding Schemas in Young Children: Again! Again!)等多部专业图书。


    主译者简介

    范明丽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指导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其专著和论文等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基础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致力于观察、分析和支架儿童发展,从专业视角揭示游戏与学习的深层关联。
  • 序言
    译者序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我始终关注儿童发展的核心议题:如何通过科学观察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儿童教育本质的洞察,学习到作者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系统方法论。本书不仅为婴幼儿教师提供了观察儿童的实用工具,更构建了一个以“观察—解读—联结—支持”为核心的动态教育框架。这一框架既契合当代学前教育强调的“儿童为本”的理念,又能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经验主导”的局限,从观察出发对儿童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进而制订适宜的教育计划,真正实现从“看见”到“看懂”儿童的跨越。
    本书的十章内容层层递进,既涵盖观察的理论根基,又落脚于具体的实践策略,形成了一套以“观察”为核心的幼儿教育循环系统。它首先指出,观察是教师从专业视角捕捉儿童行为背后的思维的工具,号召教师关注儿童行为中非预期的自发学习信号;然后,在教师对观察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以系统的方式通过观察的循环流程和学习网络部分的内容指导教师建立完整的观察体系(准备—记录—分析—反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观察。此外,本书以“游戏的12个特征”和“图式”为理论中心,通过翔实且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儿童游戏中蕴含的深层学习逻辑。例如,“轨迹图式”(儿童反复抛掷和滚动物体的行为)往往标志着空间认知的关键发展期,教师可据此设计斜坡建构、轨道实验等活动,将自发性游戏转化为结构化学习。这些内容为“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要求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支撑。紧接着,本书作者在对儿童图式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儿童的学习,加深教师对儿童的了解。基于对儿童的观察,作者建议从中发现儿童的兴趣点与发展需求,进而生成适应性课程。这种模式与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生成性课程”“项目式学习”高度契合,为教师突破“教案执行者”角色提供了切实的路径。此外,本书还为教师从观察的维度进行家园合作,从而建立更优质的家园合作关系提供了建议。最后,本书回归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观察能力的发展需要理论研习、实践反思与专业对话的三重支撑,这对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当前,尽管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动了观察评价的普及,但许多教师仍陷于“不会观察”“不懂分析”的实践困境。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够揭示工具背后的教育学逻辑。这种将教育理论与具体实践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的创作模式,克服了读者的操作性使用障碍。例如,在解答“为什么同一图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现不同?”这一问题时,作者提醒教师须结合社区文化和家庭环境进行差异化解读,这种开放性思维正是专业观察者所必备的素养。教育部于2022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观察从“教师能力”升级为“质量评估方法论”,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强调通过自然科学的观察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本书中的内容可帮助教师反思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观察碎片化、浅显化、孤立化的现象,也对教师的观察能力提出了要求,有助于促进我国婴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书揭示了一条朴素的真理: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我们教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看见了什么。当我国幼儿园开始摒弃“写观察记录为应付检查”的异化做法时,本书恰如及时春雨,帮助教师对儿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用观察重构师幼关系”的本土实践提供理论清泉。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笔触为我们搭建了一座可以跨越时空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其字里行间的洞见与热忱,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思想碰撞的力量。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所提倡的理念,本书添加了一些插图。在此也要感谢山东省潍坊新华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用稚嫩的画笔勾勒出的童真世界,如灵动的色彩点亮书页,让严谨的文字叙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也让这份知识的传递多了一份纯粹的温暖与感动。最后,谨以此译作致敬所有愿意为儿童俯身的教育者,你们目光所及之处,便是童年最生动的模样。

    范明丽
    2025年3月
  • 目录
    第一章 观察的意义
    观察的重要性
    观察和识别儿童的学习
    观察的过程
    观察训练的意义
    观察教学法
    观察作为一种工具
    观察的方法
    作为合作伙伴和观察者的家长
    通过观察发现儿童的差异性
    观察和评估
    注意、识别和回应
    观察的实施

    第二章 观察的循环流程
    观察就是看、注意和倾听
    在多种游戏情境中观察儿童
    合乎道德的观察
    观察的原因
    观察的内容
    描述儿童学习的小提示
    观察儿童的学习
    评估儿童的学习
    解读儿童的学习
    无意识的偏见
    无偏见的观察
    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的方法——学习故事

    第三章 学习网络
    直接经验
    发展性困难
    探索与发现
    实验与重复
    练习新掌握的技能
    能力
    熟练掌握
    控制
    沉浸在感受、想法和与他人的关系中
    元认知
    讲故事
    规则游戏
    表征
    模仿
    象征性游戏
    游戏
    为什么观察在学习网络中如此重要?

    第四章 游戏的特征
    游戏的12个特征
    观察与游戏的12个特征

    第五章 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的一部分
    图式是如何发展的?
    为什么图式很重要?

    第六章 观察和识别图式
    轨迹
    十字形和网格
    斜线
    围合
    填充
    容纳
    包裹
    搬运
    旋转
    连接
    定位
    拓扑
    定向

    第七章 解读儿童的学习
    生活经历
    信念
    专业知识和技能
    解读观察结果
    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解读儿童的学习

    第八章 反思观察与课程的联结
    什么是反思性实践?
    反思观察
    反思计划
    计划与课程
    为学习环境提供资源——采取普遍的数学方法
    发展适宜性计划
    支持其他发展领域的回应性计划
    创设学习环境

    第九章 与家长和同事分享观察结果
    促进学习
    与家长分享观察结果
    在与家长分享观察结果时所面临的挑战
    解决办法
    专业发展
    与家长和同事分享并讨论观察结果
    与家长合作的原则

    第十章 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
    实践中的教学方法
    定义知识
    持续的专业发展
    反思与知识
    教师的评论
    发展专业知识
    在实践中学习
    探索专业领域中的个人因素
    实践中的知识
    从经验中学习
    发展专业实践
  • 摘要
    第六章
    观察和识别图式

    威尔士地方政府(2021,p. 54)提醒教师:“有些儿童有非常强烈的驱动力去重复做某些动作,比如排列物品、将物品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装满和清空容器、填埋或扔东西。”
    阿西(1990)已经识别出许多不同形式的生物图式,我们接下来将重点关注以下图式:
    ·轨迹(trajectory);
    ·十字形和网格(crosses or grids);
    ·斜线(obliques);
    ·围合(enclosure);
    ·填充(infilling);
    ·容纳(containment);
    ·包裹(enveloping);
    ·搬运(transporting);
    ·旋转(rotation);
    ·连接(connecting);
    ·定位(positioning);
    ·拓扑(topological);
    ·定向(orientation)。

    教师可以将以上每一种图式看作其图式家族的“首领”,它往往有几个与之相关的图式。威尔士地方政府表示:
    有些儿童可能只表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图式;而另一些儿童可能同时表现出多种图式,这些图式被称为“集群”。图式可能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例如一个孩子先尝试用毯子或围巾包裹自己,然后用织物或染料覆盖不同大小的物品。一旦儿童将新的学习融入现有的图式中,他们就会调整当前的思维以适应这些新的经验。(2021,p. 54)

    这意味着,儿童身上的图式会体现在他们与玩具互动的游戏里。正因如此,观察和理解儿童的图式至关重要。


    轨迹

    轨迹图式是最广为人知的图式之一。婴幼儿在用眼睛追踪物体、踢腿、推、拉、伸手和缩手时都会表现出这种图式。轨迹图式与探索垂直线或水平线、上下运动或来回运动有关。婴幼儿通常对物体如何在空中移动或飞行感兴趣,而学步儿尤其喜欢从高脚椅上扔东西和攀爬物体。其动态性通常表现为儿童热衷于扔东西、用眼睛追踪物体、攀爬、上下台阶、投掷、跳跃、在空间里移动,以及让球、飞机、火箭、弹弓和飞盘这类东西“飞”起来;其象征性表现为儿童在搭建建筑、做拼贴画、上色和绘画的时候运用垂直或水平的线条。儿童通过这种方式探索“上”和“下”的概念来学习高度,同时发展对空间、速度、距离以及增量序列(如“更高”和“更低”)的理解。

    玛莎(18个月)在爬一棵小树。她尝试了多种用手握住树干的方法,然后开始探索平衡。这使她意识到需要将重心从脚转移到手臂。她小心地调整了手和脚的位置,然后将自己的身体拉上了树干。之后,玛莎用一根木棍和手指在土壤里画出了长短不一的垂直线。
    杰克和乔希(都是4岁)在堆叠货箱,他们互相鼓励往货箱上放更多的货箱,直到它们倒下来。之后,乔希在沙子里用木棍画了垂直的标记。
    里奥(9个月)在房间里朝不同的方向扔积木。

    轨迹图式随着发展会变得更加协调和复杂,比如衍生出冲突轨迹(clashing trajectory)图式。冲突轨迹图式是指两种轨迹相遇。其动态性表现为儿童咬人、掐人、将玩具碰撞在一起,或者将玩具扔向墙壁、家具或地面;其象征性表现为儿童开始画条状物或一系列线条(水平的或垂直的),他们的画作常常包含很多平行线条。

    阿曼达(3岁4个月)第一次乘坐地铁。在那之后,她被观察到通过分开和并拢自己的膝盖模仿地铁的车门。她在画作中画了几条平行的线条,有的靠得很近,有的则离得很远。
    约翰(3岁8个月)找到了一把剪刀。教师给了他一些纸,让他剪碎。然后,他花了一些时间用订书机将纸装订在一起。
    雅各布(4岁)用镊子捡起石子,然后把玩具汽车一遍又一遍地撞到墙上。


    十字形和网格

    儿童一旦探索了水平和垂直的轨迹,就会将这两种轨迹结合起来,形成十字形和网格。这有助于儿童更加全面地理解方向,包括上下和左右。其动态性表现为儿童热衷于在他们搭建的建筑、模型和建构游戏中创建对称的矩形网格;其象征性表现为儿童在绘画中探索各种形状和图案。

    阿比(5岁)连续几周都在努力将雪糕棒摆放成各种形状,并将它们贴在纸上。之后,她在黑板上画出了类似的图案。
    梅森(4岁3个月)在涂鸦。他将直线和曲线结合起来,并解释说这是蛇梯棋。之后,他被观察到在仔细地研究一本书中的蛇梯棋插图。
    哈里(5岁)用积木构建了一个对称的方形网格。之后,他画了几个对称的矩形网格。


    斜线

    斜线图式通常在儿童发展历程的后续阶段显现。儿童会对对角线或锯齿形线条感兴趣,这种兴趣一般先出现在锯齿形线条上,然后出现在对角线上,在此期间,儿童也可能被倾斜的线条吸引。其动态性表现为儿童建造斜坡、坡道、滑梯和屋顶;其象征性表现为儿童的画作中常常出现对角线和锯齿形线条。

    丹尼尔(3岁5个月)精心挑选积木和木板来搭建倾斜的道路,并说:“这条路太直了,我们需要造一个斜坡。”几天后,他画了一把带有锯齿状刀片和斜手柄的锯子。
    乔恩(2岁8个月)一边唱歌,一边开合双手。然后,他绘制了锯齿形线条,并将这些线条称为“牙齿”。
    帕特(5岁2个月)用排水管和木板为玩具卡车建造了一个由斜坡和道路构成的复杂的交叉口,并且花了一些时间将它们组装在一起。之后,他反复将一个轮胎推过小路上的水坑,并回望轮胎留下的湿湿的痕迹。

    另一种特定的轨迹图式是“轻戳”/“点触”(Dab)。有时,因为反应速度不够快,当儿童有意地戳、顶我们的胸部或者抓我们的脸时,我们会无法及时躲开。有些儿童可能会打、踢或者推倒其他儿童。其动态性与儿童用手指戳、指点、猛击、捏和踢的行为有关,其象征性通常表现为儿童用自己涂画的东西表征一些事物,如眼睛、花朵、纽扣和指尖。这些均表明儿童正在发展对数量的理解。

    杰克(2岁)正在听妈妈讲故事。他依偎在妈妈身边,把妈妈的手臂拉向自己,然后开始捏妈妈的手臂,并揉搓她手臂外层的皮肤。每当妈妈把手臂移开,杰克就会哭泣并把它拉回来。之后,杰克在画中有条理地用点绘制图案。这一系列的点构成了某个动作的静态图像。
    乔(3岁4个月)在画画时使用了各种标记,包括点、水平线和垂直线。他说他画的那些点是公园里的人。
    埃米·罗丝(2岁1个月)站在画架前,把颜料点涂在纸上。之后,她戳了戳一个面团。


    围合

    围合图式是一种弯曲的轨迹图式。它通常与包裹图式同时出现。其动态性表现为儿童用积木、垫子和箱子搭建围合的结构。与之相关的图式有填充和容纳。有时,儿童会搭建一些空心的围合结构。其象征性表现为儿童用线条围住或者环绕他们的画作。有时,儿童对边缘排序感兴趣,即他们为物品的边缘创作图案或者将物品放在其他物品的边缘。之后,儿童会在绘画中用圆形表示人的头、身体、眼睛、耳朵、手、脚,以及动物、花朵、太阳、月亮和车轮;用半圆形表示微笑的嘴、眉毛、雨伞,或字母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将逐渐理解什么是“边界内”,并对他们围合的事物(如羊、牛或马)进行分组和分类。儿童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分组和分类。

    马特(2岁)把椅子连推带拉地移动到厨房的水槽旁边。他爬上椅子,踏进水槽里。然后,他爬进一个箱子里,并假装它是一条船。后来,他不断地用积木摆出图案,并且一遍又一遍地搭建相同的围合结构。
    乔和埃玛(都是4岁)决定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用积木搭建一座房子。这个角落原本摆放着一张小桌子和一把椅子。乔把它们当作房子的轮廓,并花了很长时间建了一堵围墙和一个花园,同时埃玛建造了一个门廊和三个独立的卧室。然后,埃玛将一个大纸箱改造成了一个娃娃屋。
    穆什图法(2岁4个月)正在玩火车轨道。他将轨道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一条围合式的轨道。他坐在中间,不停地推着火车沿轨道转圈。之后,他画了一幅画,并在这幅画的边缘画了一个边框。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