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幼儿行为观察
-
老师,你真的在听吗?——师幼互动中的有效倾听与对话
倾听、记录、解读儿童的对话,在有力的师幼互动中读懂并拓展儿童的思维
作者:[ 澳 ] 莉萨·伯曼(Lisa Burman)
译者:孙丽丽
学前教育
  • 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 推荐
  • 著译者介绍
  • 序言
  • 目录
  • 书摘
  •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2025年10月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56178
    装帧:平装
    页码:256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 内容简介
    让儿童的声音被听见,掌握倾听与对话的艺术

    “我们有两只眼睛,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了一个东西?”—每个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对真知的渴望。然而,一些教师因缺失“儿童意识”,扼杀了儿童珍贵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倘若教师能敏锐捕捉儿童的需求,并给予有效的引导,那么儿童的好奇心将转化为持久的探索力。
    为此,本书提供了两大有力抓手。

    ·深度倾听
    本书呼吁教师以“倾听”为钥匙,解码儿童话语背后的思维。教师应走出刻板式倾听、选择性倾听、为听而听的误区,让倾听浸润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段,滋养每一名儿童,重塑良好的师幼关系。

    ·有效对话
    基于“倾听”的“对话”,是教师拓展儿童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创设民主对话环境,了解有效对话的特征和技巧,并在全班对话、小组对话和一对一对话中激发儿童学习的无限可能性。


    此外,本书还重点阐述了如何记录、解读与利用对话。翻开本书,让我们在有效倾听与对话中洞察儿童的思维,助力儿童智慧成长!
  • 推荐
    1.聚焦“倾听”理念,重塑教育生态:鼓励教师基于“倾听”解码儿童话语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真实需求,重塑温暖互信的师生关系。
    2.赋予“对话”力量,提供实用策略:指出基于“倾听”的深度对话是拓展儿童思维的重要途径,并为教师提供了与全班儿童、小组儿童以及个别儿童对话的实用策略。
    3.系统阐述,全链条式支持:理论结合鲜活的实践案例,阐述了创设对话环境、有效进行对话以及记录与解读对话的技巧,帮助教师掌握通过倾听与对话支持儿童发展的艺术。
  • 作译者序
    作者简介

    莉萨·伯曼(Lisa Burman) 学前教育家、演讲家,拥有30多年学前教育工作经验;担任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所学校的教育顾问,协助学校教师及管理者制订教学改革计划。



    译者简介

    孙丽丽 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美国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教方案研究》等图书,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幼儿教育导读》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 序言
    译者序
    “所有人都在说,但没有人愿意听”,这是德国哲学家尼采(Nietzsche)对现代人缺乏倾听能力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是当下的教育弊病——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却很少驻足观察,听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也没有给孩子们留出表达想法、交流感受的时间和空间。面对这样的教育困境,莉萨·伯曼(Lisa Burman)基于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于2009年推出了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力作:《老师,你真的在听吗?——师幼互动中的有效倾听与对话》(Are You Listening?: Fostering Conversations that Help Young Children Learn)。莉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学校领导,她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教育领域深耕多年,担任儿童护理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顾问。这些经历使她深刻认识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缺乏对话和倾听。她因看到许多儿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的热情被磨灭、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而深感痛心。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本书中,即适合所有人的、真实的、有意义的童年意味着享有玩耍的权利、能被包容和被充分倾听。如日本学者佐藤学(Manabu Sato)在《静悄悄的革命》(Jugyo O Kaeru Gakko Ga Kawaru)中提出的那样,莉萨认为“倾听”在教育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强大的学习者,而其丰富的学习体验就建立在此基础上。
    本书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理论展开,以倾听和对话为教育抓手,深刻剖析了师幼对话中的一些核心关系,这些核心关系互相交织,共同构建起丰富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策略体系。
    倾听与听的关系。第一章“儿童的学习与你的儿童观”,旨在帮助我们区分“听”与“倾听”。“听”在教育中常表现为被动接收声音,教师可能仅听到儿童的话语,却未深入理解其内涵;而“倾听”是主动且有深度的行为,要求教师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思维过程,用心感受、理解儿童话语背后的想法、情感和需求,进而建构“儿童是有能力的”这一儿童观。如在第一章的案例中,佩姬和戴夫两位教师在处理积木问题时,让孩子们协商解决。教师对儿童学习理论的看法和其持有的儿童观直接影响其教育实践,也是真正倾听发生的基础。
    对话与学习的关系。第二章“教育环境中的对话”,探讨了师幼对话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话,儿童能够思考,在表达想法的过程中梳理思维。通过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儿童的先前经验,据此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儿童思考。对话还为儿童的社会性学习提供情境,儿童在交流中倾听他人的观点,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如在关于雪花工厂的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该对话有力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
    对话与环境的关系。第三章“创设适宜的对话环境”,阐述了环境对师幼对话的重要性。在物理环境方面,教室的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与摆放等都会影响对话的发生和质量。合理的布局和丰富的材料能为对话提供更多机会和话题。一日活动安排也与对话紧密相关,教师应在儿童来园与离园、进餐、游戏等各个环节和时段,为自发性和促进性对话创造机会。此外,情感氛围也很关键,安全、信任、尊重的氛围能让儿童更自在地参与对话,充分表达想法。
    对话中教师引导与儿童回应的关系。第四章“促进对话”,论述了教师在对话中可运用的具体策略,包括提问、让儿童出声思考、使用情境化语言、使用记忆工具以及保持安静等。但更重要的是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儿童主动之间的关系。引导不是主导对话方向,教师不要急于用提问或其他工具来促进对话,引导的目的是让儿童自由表达,了解儿童的想法和认知图式,以及帮助儿童澄清和聚焦问题,建立知识联系。如教师可以说“谈谈你做的这个东西吧。你是如何做的?”,让儿童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对话记录与解读的关系。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介绍了“记录对话”和“解读对话”。这两章是互相依存的,教师在实践中不能重记录而轻解读。记录对话是对儿童对话的保存,为解读提供素材,真实记录儿童的话语和表达。解读则是对记录的深入剖析,通过可视化、自我提问、联系先前知识与经验等策略,了解儿童话语背后的想法、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阶段。二者相辅相成,记录为解读提供基础,解读赋予记录以教育意义,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多主体在解读对话中的关系。第六章“解读对话”部分还谈到了解读对话涉及教师、家长等多个主体,也就是说,解读对话和了解真实儿童需要多主体共同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合作解读对话分享不同的视角,加深自己对儿童的理解。家长参与解读,可凭借自身对孩子更深入的了解,提供独特见解,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儿童的想法。多主体合作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全班对话、小组对话与一对一对话的关系。在对话中,全班对话能营造集体氛围,拓展儿童图式;小组对话更具针对性,能让更多儿童参与,深入探究想法;一对一对话则能满足个别儿童的特殊需求,如与新来的孩子建立关系、挖掘某个孩子的独特想法等。第七章“倾听语言发展中的儿童”,更是对儿童发展差异性的进一步论述,强调理解安静的儿童,接受儿童的现状,关注其强项和能力,而非只盯着他们的不足。教师可以安排儿童与关系亲密、能给予其支持的伙伴一起交流,避免爱说话的儿童主导对话,给安静的儿童留出表达空间。另外,除了言语交流,还有多种活动能揭示儿童的思维。教师可关注儿童在想象游戏、积木搭建和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如乔迪通过绘画表达对大脑思考的理解,画中的元素反映出他独特的思维。就像英国教育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说,教育中的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有机体。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话目的和儿童特点,选择合适的对话形式,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对话中有所收获。
    倾听对话与课程设计的关系。第八章“有目的地运用对话”,强调倾听对话是了解儿童想法、为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倾听儿童对话,了解他们的兴趣、困惑和已有知识经验,设计课程活动,使课程更贴合儿童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倾听儿童对建筑的讨论后,通过组织实地参观、专家讲解等活动,拓展儿童的经验和思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倾听对话能促进儿童在课程学习中的深度参与。教师认真倾听,给予儿童表达和讨论的机会,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在对话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倾听对话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第八章“有目的地运用对话”,除了谈到倾听对话对课程设计有指导意义之外,还谈到倾听能促进教师反思与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师与家长、同事进行合作交流。另外,倾听儿童对话并进行记录和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研究的过程。因此,倾听对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书中的这些章节,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挑战的教育场景。我们深刻感受到对每一个案例的解读、对每一组关系的理解都饱含着作者的教育智慧和对儿童的深切关怀。她让我们对儿童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意识到,倾听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态度,蕴含着改变教育生态、重塑教育关系的巨大能量。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Brief über den Humanismus)中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并指出听觉文化不能遗忘“存在”,要尊重个体生命体验的差异性和本真性。
    当然,对于广大教育者而言,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实践指南,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到许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无论是初入教育领域的新手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都能从书中获得启发。新手教师可以从书中学习如何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与儿童进行有效的对话以及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等基本的教育技能和方法,为自身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从新的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书中每个章节都在论述具体的策略之后,巧妙地设计了“建构你自己的理论认识与实践”部分,以促进教育实践者自我反思与建构经验,这充分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正如我很钦佩的另一位著名美国幼教专家薇薇安·嘉辛·佩利(Vivian Gussin Paley)在一次讲座中说:“Any way you and the children do this will be the right way—or will become the right way as time goes on.”(你和孩子们共同选择的任何方式,都会成为正确的方式 —— 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会“日久见真章”。)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行动的第一步是勇于做出尝试,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此外,阅读本书也让我们体会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就倾听和对话而言,我们和国外的同行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就对儿童的关爱和对教育质量的追求而言,我们需要一起做出努力。让我们来看看莉萨个人在线学习平台首页发出的倡议。
    谁是“真正的教育者”?
    你相信孩子。
    你相信教育的力量和潜力。
    你相信自己。
    你相信作为一个人和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成长,而这些是互相关联的。
    ……
    你正在寻找一种教育方法,它能让孩子在教育中找到归属感,而不迷失方向。
    你知道最好的方法是从你自己开始。

    从上文可以窥见,莉萨希望以信任为基石,构建一个教育者与孩子互相信任、共同成长且充满温暖与活力的教育生态。相信孩子,即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潜力和可能性,信任孩子有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能力,这种信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相信教育的力量和潜力,意味着坚信教育能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塑造灵魂、培养人格的过程。相信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能力,意味着教育者应凭借自身的专业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并以积极的心态和孩子相处。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原著的可读性,本书添加了一些插图。在此,我要感谢山东潍坊新华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充满童真的绘画作品让本书的内容更加鲜活。对于我而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被深深吸引,进而沉浸其中探索知识宝藏的奇妙旅程,也是一次难得的与莉萨、自我以及与未来阅读本书的你之间的共同对话。因此,我诚挚地邀请你阅读这本书,期待着与你因这本书展开对话交流,分享彼此在阅读中的感悟与触动。也许你会有独特的见解,能为我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又或许我们会在某些观点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或者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从而影响彼此的教育信念,照亮教育本质的探寻之路。
    当然,我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翻译存在诸多不足,可能无法完全契合莉萨想要传达的深意,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愿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大家的宝贵建议将会是我前行路上的指明灯。

    孙丽丽
    2025年3月3日
    于杭州师范大学诚园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儿童的学习与你的儿童观
    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为什么对话对学习很重要
    儿童的学习与教师的儿童观
    教师的智力观
    小结

    第二章 教育环境中的对话
    促进儿童学习的对话特征
    创造对话的时机
    试着做出改变

    第三章 创设适宜的对话环境
    物理环境
    一日活动安排
    对话需要的氛围
    小结

    第四章 促进对话
    认真地倾听
    保持安静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帮助儿童发展对话技能
    总结对话
    使用记忆工具
    结束对话
    小结

    第五章 记录对话
    记录的内容
    记录的时间和地点
    记录的方法
    聚焦分析记录信息的方法
    小结

    第六章 解读对话
    发现对话中的意义
    与同事、家长合作
    解读儿童的话语
    解读教师的角色
    小结

    第七章 倾听语言发展中的儿童
    理解安静的儿童
    让语言发展中的儿童加入对话
    揭示儿童的思维
    小结

    第八章 有目的地运用对话
    指导课程设计
    与儿童分享
    与家长沟通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 摘要
    第四章 促进对话


    “好老师就是那些你可以向他们提问,而不用担心自己显得愚蠢的人。”
    ——萨姆,一名6岁的孩子

    “她会倾听我们的想法,比如当我们就某件重要的事情开班会时,她会询问我们的看法。”
    ——丹尼尔,一名7岁的孩子

    我们已经明白创设一个鼓励对话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学习环境能够让教师运用对话来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我们还探讨了教师对儿童、智力以及学习的看法如何影响他们与儿童的互动,以及创设最佳环境在促进对话方面的作用。本章将更深入地探究教师如何促进与儿童的对话,如何丰富、激发儿童的思维。同时,本章还提供了一些与儿童对话的有效策略。
    “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三四岁孩子在进入我们的教室时,对自己的话并不那么重视。一旦他们和我们在一起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开始深刻地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反映了他们是谁,是多么值得被重视。这是我们项目的价值 —— 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有值得说的东西。”
    ——扎菲拉·阿祖莱,一位教三四岁孩子的教师

    学习促进对话的具体策略将帮助你走进孩子们的思维世界。为此,教师需要学习以下技能:
    ·认真地倾听;
    ·保持安静;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帮助儿童发展对话技能;
    ·总结对话;
    ·使用记忆工具;
    ·结束对话。


    认真地倾听
    几乎每本关于儿童对话的书都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倾听的,许多研究也将学习语言的焦点集中在教育儿童如何倾听上。有效地倾听是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技能,而教师有效地倾听儿童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倾听,你才能为儿童设计相应的课程。认真地倾听是指:
    有目的地倾听;
    ·倾听儿童的想法;
    ·放弃对话控制权;
    ·尊重儿童的想法;
    ·从一两分钟开始。

    有目的地倾听
    “有目的地倾听”强调倾听与听的区别。教师常常能听到儿童的各种声音,但他们仅仅听到的是声音,并没有深入理解儿童话语的含义,这是听而不是倾听。要想知道儿童的想法,不仅要听其音还要听其意,要用心灵倾听。教师表面上很容易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安静地坐着,身体倾向讲话者,看着他,偶尔点点头。但你有多少次发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走神了?当听到一个观点后,我们的思维很自然地会偏离正题。不过你越能意识到这一点,越能将注意力转回到讲话者所说的内容上。

    倾听儿童的想法
    倾听儿童的想法而不是仅仅听他们的话并不容易,特别是在繁忙和嘈杂的学习环境中。其实,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包括在成人交往的环境中。当一个人开始讲话的时候,他的想法就在不断生成,也就是他在“大声思考”。这些想法往往是以一种杂乱无章的方式传达的。当我重新听自己在会议或演讲中的录音时,我常常感到难为情。因为我的耳朵非常“挑剔”,能听到自己在说话时表达不流畅,不能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词汇贫乏,还有语法错误,但总体上还是说清楚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想了解儿童的想法和困惑,那么有效倾听的第一步是付出时间和耐心,以理解儿童的语言。儿童会告诉你一些事实,如彩虹由哪些颜色组成,衬衫上有几个纽扣,但是要想从中发现儿童的思考方式,以及他们正在形成的理论、困惑和想法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后面章节讲述的有关收集和解读对话的策略也将帮助你培养“听出话外之意”的技能。你越多地练习倾听儿童的语言,就越能熟练地掌握倾听技能。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你正在倾听儿童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而不是背诵事实。花点时间和儿童在一起,给他们时间去形成、创造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放弃对话控制权
    在传统的师生交往中,教师总是控制着对话。教师决定对话的主题、问题,决定哪些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给出的答案,他将继续提问或者将问题稍作改变后再提问,直到有人给出他觉得满意的答案。有时候,他可能提供一些线索,如“你几乎是正确的”或“不完全是……和乔斯说的有关系”。我将这种提问称作“猜猜老师的想法是什么”,因为教师正在寻找问题的固定答案。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始终控制着对话方向。他知道提问的结果,因为他已经对此做出计划,并确保自己能得到预期的答案。
    真正倾听一个人说话,必须放弃你个人的某些控制。这意味着你不再完全控制对话的思路或结果,别人有权改变话题,这也正是许多教师在创设对话文化的过程中感到气馁或有挑战性的一点。
    教师教育往往侧重于培训新教师的提问能力,即通过发问来检验儿童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正是一种控制型对话,儿童没有了对话控制权。因此,若要逐渐放弃你对对话的控制,让儿童掌握对话方向,第一步是要思考你的对话目的,然后问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试图发现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寻找已知的答案,你要把这一过程看作一段令人兴奋的探寻之旅。

    尊重儿童的想法
    你每天进行的一些对话应当能够揭示儿童的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时候你需要通过对话从儿童那里获取具体的信息,例如,“你今天午饭想吃意大利通心粉还是鸡肉?”或者“剪刀放在哪里?”。但慢慢地,你的对话将更多地聚焦于揭示儿童的思维或他们对某些事物的想法。与其假设他们在想什么、知道什么或想做什么,不如越来越多地询问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当埃伦和玛丽拉班上的儿童对乐器产生兴趣时,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以有意义的方式将这些东西引入区角游戏中。“让我们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吧,”她们决定并探讨着,“孩子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埃伦和玛丽拉问儿童:“你们认为我们能怎样在角色扮演区使用各种乐器呢?怎样改造角色扮演区,我们才能玩上乐器呢?”经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决定将角色扮演区变成乐器修理店,三名儿童负责创建商店,里面有商店招牌、活页乐谱、乐器以及广告。乐器修理店丰富了儿童在游戏中的对话,这个游戏在班上一直持续了好几周。
    教师要慢慢地通过与孩子的对话来发现孩子的想法。下次当你给一个或一组儿童读书时,不要让他们复述故事线索,而要让他们讲一讲书中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你认为那怎么样?对你来说,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让人害怕/最让人悲伤?你会和主人公做一样的事情吗?当它发生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下一次当你要为拼贴作品准备材料时,可以让一两名儿童帮你选择材料;再下一次组织大型活动时,可以让儿童自己选择所需的材料并制作一些东西。例如:在关于汽车的研究中,用纸板箱制作一辆汽车;在关于童话的研究中,建造一座城堡;在关于春天的研究中,制作一个蝴蝶标本。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儿童列出材料清单,并在几天内与儿童一起收集这些材料,然后促进他们关于活动的对话,探索使用材料的新的可能性,明确需要先做什么,等等。使用这些对话来发现孩子们的想法,不要告诉他们你认为某种材料最有用,而要允许他们自己探究。

    从一两分钟开始
    当你越来越有意识地倾听儿童的语言时,不妨先坐在一个孩子或一小群孩子身边,集中精力和他们一起沉浸在当下。沉浸在当下意味着,教师让儿童做决定,给他们时间行动。不要让儿童按照你的安排做事,不要让他们刻意寻找某些特定的信息,因为这些事情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开始时你只需坐在那里倾听,注意他们的语言。尤其当你被邀请参与儿童的对话时,只是参与,不要干预。其实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只要停留和倾听一两分钟就好。每天都这样做将有助于你与儿童形成和谐的关系,并养成先听后说的习惯。
    在刚开始时你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教师已经习惯在学习环境中担任主讲人,有时他们在潜意识中会认为,如果他们不说话,他们就不是在教学,因此孩子们就没有学习。通过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学习,并将孩子视为有能力的个体,你也许会改变上述看法,但一些习惯确实很难改变。
    确保你在不被打扰的一段时间里倾听儿童的对话,例如,不要选择早晨来园的时间,也不要选择午餐时间,而要选择其他孩子都安定下来并投入其他任务中,或者教室里有另一个成人可以监管和辅助孩子们的时候。
    仔细选择倾听的时间和地点,不要因其他工作而转移注意力。例如:你可以和一组儿童坐在一起,倾听他们吃午饭时谈论的内容,而不是在就餐区给儿童分完午饭后,站在旁边照看他们;或者你可以坐在玩沙的孩子附近,听他们交谈,而不加入其中。

    每次试着倾听一两分钟。关键是认真地倾听,而不是心不在焉地听。渐渐地,你可以运用本章随后阐述的一些策略来延长倾听时间。


    建构你自己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选择一次可以与小组中的每一个儿童对话的机会。选择一段可以给予儿童全身心关注的时间。
    有目的地倾听儿童的对话。只要倾听就够了。
    第二天回到相同的地方或加入相同的小组,再一次有目的地倾听。
    在倾听一些对话后进行反思:在第一天和第二天,儿童说的是不同的事情吗?这些对话是否与孩子们所参与的任务或学习经验有关呢?在不同的日子里,孩子们有没有谈到一些共同的主题或想法?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