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万千书架 作者译者 书评推荐 资讯动态 关于我们
书评推荐
徐钧:对心理治疗的反思和解构——《心理治疗的困境》推荐序
发布时间:2022-01-29 来源: 作者: 返回上一页

坎贝尔·帕顿博士和徐钧老师


本书的作者坎贝尔·珀顿(Campbell Purton)博士是我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向上的老师。我和坎贝尔博士于2007年建立联系,相识已经15年了。他在2008—2010年受邀来华教学,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了长达两年的聚焦取向心理治疗系统教学培训项目,培养了国内第一批聚焦取向心理咨询师。他在英国人本主义心理学训练重镇之一的东英吉利大学担任教师,教授聚焦取向心理治疗,并设立了聚焦取向心理治疗的研究生项目。2011年,他来华参加了第一届中国聚焦取向心理治疗会议。会议期间,他说自己不久后就会退休,我才意识到他快70岁了。果然没过多久,我收到了他的邮件——他正式退休了。


但在2014年和2015年与我的通信中,他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些临床心理疗法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和聚焦疗法的创始人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有了不少交流,对临床心理疗法有一些新的想法。于是,我邀请他在2017年来华期间举办相关工作坊。在那次工作坊期间,我很惊讶地发现他对简德林的聚焦取向心理治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些反思甚至是解构性的。日本的同事也传来信息,坎贝尔博士还去了日本交流,他的观点在日本也引起了反思和激烈的讨论。我得知他近几年与国际上各个心理疗法的同事进行了很多交流,有了许多想法,并正在撰写一本著作。在2018年北京举办世界哲学大会时,我们又见面了。他在大会上做了发言,还举办了一个工作坊,我也借此注意到他提供了对心理治疗的新视角,那次会面他送了我本书的英语版。在我的记忆中,很少有学者从哲学角度对心理治疗进行反思和解构,因此我联系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商讨出版本书简体中文版的可能性。

“南嘉—万千心理先锋译丛”

《心理治疗的困境:理论与常识》

[ 英 ] Campbell Purton  著,吴佳佳  吉莉  译


坎贝尔博士早年曾是英国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他还积极投身社区心理咨询等助人工作,并最终攻读了心理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以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作为自己的工作方法。他的哲学研究兴趣在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普通语言哲学,当然他也对佛教哲学很感兴趣,《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英语版的著名译者髻智长老(Ven. Nanamoli Thera,西方三比丘之一)是他的亲戚,这也让他受到了佛教哲学的深刻影响。这样说也许会让读者感到迷惑,所以我需要澄清一下,他是持人本主义取向的大学教师和临床心理工作者,同时也是具备心理学素养和哲学素养的“两栖”学者。在本书中,他就展现了这种两栖性带来的洞见。他以维特根斯坦普通语言哲学启发下的视角,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本质进行了反思,也对各主流疗法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等。他对自己投身的人本主义疗法和聚焦取向疗法也进行了反思,例如质疑罗杰斯提及的一致性。


我在组织翻译工作期间十分认真地阅读了本书,同时与坎贝尔博士通过信件进行了交流。我认为本书第一部分最为精彩,对心理咨询师司空见惯、熟练运用并不再多加思考的概念和临床技术进行了批判性讨论,给临床心理工作者很多启发;本书第二部分实践系统的构建相比第一部分的精彩而言平淡了不少,但作为一种未来临床发展的假设,提出一种可能性框架,还是有其意义的。我也在与他的通信中反馈了这一观点,坎贝尔博士很坦率地接受了我的反馈,并表示他也有同样的感受。书的第一部分是他近几年主要思考的内容,他也对这一部分比较满意,而第二部分所陈述的发展和突破的确有限,因为在真正的临床工作中修改和发展本来已成系统的实践技术的确需要很长时间,需要临床工作者的大量尝试,而他也在持续探索中。


坎贝尔博士的著作及工作坊的内容启发了我去更自由地看待一些当代心理治疗中已有的、想当然的成见,我意识到不加批判地使用一些源自西方社会文化下的心理咨询技术,会让一部分实践在结合中国社会文化时产生问题,而心理咨询的中国化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在中国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去整合目前源自西方的心理疗法,并最终形成中国化的心理咨询,才是重要的工作。所以,当代中国临床与心理咨询界对心理疗法与中国文化之间联系的讨论,可能是中国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此处并不是否定源自西方心理学界的心理疗法的意义,而是要尝试着去思考这些心理疗法所根植的人格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很大程度上根植于西方中产阶级白人男性。虽然学界也有许多跨文化研究,但其存在的深刻差异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理解和运用的。这本著作中许多启发性的思考,正是中国临床心理学可以反思和利用以使自身真正发展完善的部分。


本书的翻译工作十分艰难。最早邀请的是国内十分优秀的译者吉莉,但整体工作在哲学与心理学两个学科术语交替出现的情况下进展缓慢,最后不得不放弃。幸好在同济大学攻读哲学与心理学的博士生吴佳佳接棒了这一艰巨的翻译任务,并以强大的专业能力和翻译能力完成了这一工作。


我推荐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哲学研究者和相关爱好者都读一读此书,享受思考和创造的快乐,提升自己的专业深度。



徐钧

上海南嘉心理咨询中心

2021年7月6日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010—65181109

编辑部邮箱:wanqianpsy@163.com

客服部微信:wanqianxinli199807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